2025.11.04 08:06 臺北時間

范冰冰出席東京影展接受外媒訪問 直言中國影壇缺乏多樣性題材

mm-logo
娛樂
范冰冰出席《地母》於東京影展的第二次放映場次,與觀眾進行映後交流。(東方IC)
范冰冰出席《地母》於東京影展的第二次放映場次,與觀眾進行映後交流。(東方IC)
就在范冰冰以馬來西亞電影《地母》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後,又受邀出席本屆東京影展,並且接受外媒《好萊塢記者》(The Hollywood Reporter)的採訪。儘管主要是談到拍攝《地母》的契機,但也被問到是否有意重返中國影壇,她回答這不是難不難的問題,「是今天中國電影缺乏多樣性題材。
對於因為逃稅風波,導致有5年在中國無戲可演的窘境,范冰冰表示這也替自己開了一扇窗,「我覺得這對我來說,是一份禮物。」因為這樣她遇見了以往沒碰過的主題跟合作對象,而這5年也成為她暫停與吸收養分的時光,「當一個演員就是不斷表達、輸出,但很少有機會吸收新的體驗。」在無戲可演的期間,她承認自己更能理解了人生,特別是生活中那些困難、還有無法實現的種種,「有些人面對困難就會想放棄,但勇敢的人會變得更強大。我想我是屬於勇敢的人。」
20251104ent007
范冰冰演出《地母》的農婦造型,完全認不出來。(金馬執委會提供)
她並引用「先蹲低才能跳高」,來形容自己從谷底反彈的狀況,「跌入谷底,給了我抵抗、勇氣,還有情感的新深度,那是憤怒、無助、痛苦,這都成了演員的養分。沒有這樣的情緒,就無法扮演新的角色。我還是被女性在生命中掙扎的題材所吸引,我想拍更多藝術電影。」
她還引用數據,提到中國電影10月的票房居然比2014年同期還要低,「觀眾現在喜歡短劇,一分鐘的劇情,他們可以用手機上廁所就看完了。」當然這現象不光只有在中國存在,她提到歐洲有專門資助藝術電影拍攝跟戲院的資金,給了藝術電影生存的機會,「以前當我在中國拍藝術片的時候,還有一個很健康的觀影生態,有些人甚至可以在票房上達到人民幣10億元,但那個環境幾乎消失了。」
前往馬來西亞拍攝《地母》的契機,范冰冰表示自己看過導演張吉安的前兩部作品,《南巫》、《六月雪》,認為其影像語言獨一無二;因此兩人終於有機會見面時,當時《地母》的劇本尚未完成,張吉安必須對她口述整個故事。范冰冰聽了就深受感動,「她白天忙於務農、晚上卻是解降師:這是迷人又複雜的角色。」
她也承認《地母》最難的部分就是口音、也是最關鍵的要素,因為當地中文腔調與她習慣的截然不同,「一開始我一個字都聽不懂,這簡直像是從頭學習英文。片中我不得不說5、6種不同的方言,所以開拍前3、4個月,我每天都靠導演替我特別錄音來練習,每隔幾天就用視訊會議檢查進度。4個月後開拍時,我甚至不需要看劇本,每一句台詞都已經印在腦海了。」
至於片中務農種田的部分,她則是提前抵達拍攝地馬來西亞吉打,跟當地農民一起生活,學習如何種植水稻、跟水牛一起工作,「最難的部分是下田,因為有蛇、昆蟲跟許許多多的蚊子,往往一天結束後,全身都被叮咬。但我告訴自己,這是過程的一部分,這是當地人生活的現實。」
除了《地母》以外,范冰冰也在日本完成導演王穎(Waye Wang)的新片《Diary of A Mad Old Man》,與日本演員中川雅也、愛爾蘭演員蓋布瑞拜恩(Gabriel Byrne)合作,還強調自己片中百分之80都是日語台詞,「所以我又學了一種新語言。」至於未來還會不會在中國拍片,她語帶保留,「如果我又拍了一部中國電影,我希望那是一部讓我真正感受到角色的電影。」
更新時間|2025.11.04 08:06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活動期間,動態雜誌免費線上閱讀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活動期間,動態雜誌免費線上閱讀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