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交流會在各界貴賓掌聲中揭開序幕,各館代表與國際博物館專業人士踴躍交流,場面熱絡。文化部次長徐宜君致詞表示,臺灣自2004年起參與ICOM大會,透過這個重要的國際交流平台,展現臺灣博物館的多元文化、青年力量及創意。本次臺灣館有原住民族文化的展現、博物館的科技應用及教育推廣活動,並有多名博物館專家學者發表論文與參與專業委員會的理事及要職的選舉,具體呈現本屆大會「青年力量、創新科技以及無形文化資產」的主題。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洪世佑說明,國際博物館協會年會為國際博物館界3年一度的盛事,臺灣長期深耕,期能推動專業交流、提升臺灣國際能見度。今年臺灣館扣合杜拜大會主題「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展望博物館的未來」,以山川步道與花朵綻放為主視覺意象,象徵臺灣博物館在自然風貌孕育中、如花海般多元百盛,展現創新、包容、韌性的島嶼氣象。

駐杜拜臺北商務辦事處長陳俊吉表示,杜拜是個多元、包容與創新的城市,展現文化無國界的力量,與臺灣多元文化價值相互呼應,相信未來臺灣與杜拜會有更多的國際交流。
今年臺灣代表團由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領軍,包含來自全臺各地的博物館、研究單位與學者共同參與,合計發表超過30篇論文及海報,展現臺灣博物館專業社群的研究能量與國際影響力。開幕式特別邀請屏東縣瑪家鄉的「娜麓灣樂舞劇團」,以原住民族樂舞演繹臺灣的生命故事與文化精神,歌聲與鼓點交織出土地的脈動。

臺灣各博物館專業人士,藉由參選各專業委員會的理事職,以及多篇發表論文分享我國博物館的治理經驗,成功在國際舞臺展現我國博物館的專業能量。展會開幕當日已陸續確認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秘書長黃星達當選民族誌博物館與典藏專業委員會(ICME)理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王雅璇當選博物館典藏委員會(COMCOL)理事等成果,並爭取民族誌博物館專業委員會(ICME)於明年來臺灣舉辦年會。
文化部表示,臺灣館以文化內容為核心、以科技為媒介,呈現跨世代、跨領域的文化共創成果,獲多位國際博物館學者表達對臺灣博物館界在永續發展、社群連結與文化數位化上的高度肯定,並期待未來深化交流合作。文化部未來亦將持續協助臺灣博物館社群參與國際專業組織,以博物館國家隊的形式走進國際,提升臺灣博物館的國際能見度。
本屆杜拜大會現場,不少中東及阿拉伯地區觀眾對臺灣展區所呈現的傳統文化深感興趣。特別是原住民族娜麓灣樂舞劇團的現場演出與客家藺草編織體驗,吸引許多來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與卡達的觀眾駐足觀賞。另外國立原住民族博物館籌備處為杜拜年會帶來了原住民族精緻工藝-琉璃珠串珠吊飾體驗。
琉璃珠文化是臺灣原住民排灣及魯凱族最具文化特色的精緻工藝,每一顆珠子都承載著特定的故事與意涵,如祖靈的庇佑、家族的歷史記憶,或個人勇氣、品格與地位的展現,因而被視為家族的財富象徵與神聖物件。今日琉璃珠文化不僅是排灣族、魯凱族的文化記憶,更在當代工藝創作中展現新生命,成為連結古老智慧與現代美學的重要媒介。多位文化專業人士表示,臺灣將手工藝、音樂、舞蹈與科技結合的展示方式,展現出「文化有靈魂、科技有溫度」的魅力,令人印象深刻。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表示,將持續協助臺灣博物館社群拓展國際能見度,透過參與 ICOM等國際組織,促進專業對話與文化外交,讓世界看見臺灣文化的創新力與多元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