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1 15:12 臺北時間

中國全面性報復日本為何獨漏「稀土」? 談判專家揭北京最深心思

mm-logo
國際
北京這波制裁的重點不在於最極端的「稀土牌」,試圖在不損及自身國際信譽的前提下,對日本造成持久的經濟壓力。(翻攝自高市早苗X)
北京這波制裁的重點不在於最極端的「稀土牌」,試圖在不損及自身國際信譽的前提下,對日本造成持久的經濟壓力。(翻攝自高市早苗X)
針對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涉及台海安全的強硬表態,中國已迅速展開一系列精心策劃的報復行動。《彭博社》分析指出,北京這波制裁的重點不在於最極端的「稀土牌」,而是鎖定日本企業賴以生存的中國市場通路、觀光客源與文化交流,試圖在不損及自身國際信譽的前提下,對日本造成持久的經濟壓力。

中國報復日本的經濟策略是什麼?

目前,中國最直接的行動是限制食品與觀光。宣布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這對日本漁業和相關食品供應鏈造成了即時打擊。同時,中國商務部發言人也公開警告本國觀光客赴日旅遊的風險,這形同於變相限制中國龐大的觀光人流前往日本,將使日本的旅遊、零售和餐飲業遭受損失。
此外,文化和娛樂交流也成為懲罰的目標。近期,多場原定在中國舉行的日本藝人演出遭到臨時取消,儘管官方將原因推給「設備故障」等理由,但其背後的政治意涵不言而喻,旨在降低兩國民間的友好氛圍。這種「軟性」報復手段的成本較低,但能有效地傳達政治不滿。
最令日本跨國企業擔憂的,是可能發生在市場准入與本土營運層面的全面性報復。專家回顧了過往南韓「薩德」事件的歷史教訓,當時中國對南韓商品的市場准入進行了嚴格限制,並對在華的南韓企業如樂天超市(Lotte Mart)採取了種種措施,最終導致南韓汽車在中國的銷售量暴跌,至今仍未恢復元氣。

日企巨頭在中國面臨哪些具體風險?

面對當前的外交僵局,在中國市場有巨大投資的日本龍頭企業正面臨明顯的營運風險。例如,豐田汽車剛宣布在上海投入20億美元建設新廠,試圖加快其電動車戰略並重獲中國市場份額,一旦遭遇市場限制或潛在的歧視性待遇,將使其龐大的投資計畫受到嚴重衝擊,甚至可能導致銷量大幅下滑。
同樣地,與消費者直接相關的日本品牌也處於高風險區。迅銷公司旗下的Uniqlo服裝品牌,以及在中國遍佈門市的日式便利商店連鎖集團,都可能成為中方報復的目標。這些企業一旦面臨中國消費者抵制或政府監管壓力(如2017年南韓企業遭遇的消防、衛生檢查),將面臨巨大的營收與資產損失,導致營運停擺或被迫退出市場。
專家分析,中國這次選擇的懲罰路徑,是透過限制進入其龐大的市場來施加經濟壓力,而非動用稀土這個會導致國際社會加速脫離中國供應鏈的「核選項」。中方清楚,維護其世界工廠的信譽與地位,遠比對日本進行一次性的稀土懲罰更為重要。
前美國官員表示,若中國動用稀土,將會立刻疏遠其他貿易夥伴,加速他們與美國合作建立替代供應鏈的進程。因此,中方的策略是希望在不損及自身作為「世界製造中心」信譽的前提下,迫使日本就範,同時也對其他傾向與美國結盟的國家發出警告。
更新時間|2025.11.21 15:12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活動期間,動態雜誌免費線上閱讀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活動期間,動態雜誌免費線上閱讀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