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人們娛樂不那麼多元,野台戲豐富了許多人的休閒時光。近年娛樂轉型且多元,傳統民俗技藝日漸流失客群,中南部仍有不少祀神祭典,需要靠野台戲來加持,雖然台下觀眾零落,但台上演員仍不減其樂,賣力演出。
張芳遠退伍那年,意外結識阮安妮。她是越南國家馬戲團的團員,來台巡演7個月,張芳遠的爸爸和媽媽天天去看表演,發現1個女孩時常在公園幫團員煮晚餐,很賢慧乖巧,二老心中暗生好感,積極邀約她來家裡作客,其實是想幫單身的兒子張芳遠牽線。緣份天註定,這一牽連,就讓阮安妮漂洋過海遠嫁,成為正港的台灣媳婦。
十多年前,鄉下民風保守,對新住民仍存有許多先入為主的偏見。張芳遠說,起先自己也曾猶豫:「我台灣人耶,又不是娶不到老婆,幹嘛要找外國的?」後來跟阮安妮多方熟識下,產生好感,2人自然而然就墜入情網,互許終身,有別於坊間的仲介婚姻。張芳遠說:「緣份到了,也不用在意台灣人還是外籍的,該把握就要把握。我本來就對安妮有好感了,只是很怕被人歧視,不敢面對自己的心。」他的隱憂在婚後,確然成真了。
不少長輩跟張芳遠的爸爸嘲諷:「你兒子又不是長多醜,也不是殘障,還怕娶不到老婆嗎,幹嘛娶外國的?」阮安妮的好,他早已知曉,於是努力護妻,回應說:「緣份到了嘛,就算叫我娶非洲的我也娶啊。」
安妮起先聽到這種話,非常生氣,總覺得自己深受岐視,她不服氣,想要證明給台灣人看:越南人不會比較差。她學會國語之後,跟公婆天天苦練台語,積極融入在地生活,最後還將過去學習馬戲的經驗,挪用在歌仔戲,她用越南文拼音苦學文言七字調、揣摩每個角色的身段和內心戲,剛嫁來的前1、2年跑跑龍套,跑著跑著,唱出了興趣,竟然成為花旦,證明她的表現不比在地人差。我誇她台語標準,她很謙虛說自己是個外國人,唱得再努力也有極限。
張芳遠和阮安妮兩夫妻,因為愛而結合,也因為愛而努力,共同扶持漸漸沒落的戲班產業,創造新生命。夫妻做出成績之後,當初那些嘲諷的人,忽然都不再訕笑了,口氣驟變,說:「怎麼那麼會娶?」人情冷暖,總讓人始料未及。世人總愛歌頌:愛情不分性別、年齡、國界,卻往往忘記了,在這充滿歧視與偏見的社會,要有多堅強,才能和心愛的人,共結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