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0 06:00 臺北時間

【鏡相人間】命運交響曲 假學歷事件後的溫以仁

mm-logo
時事
【鏡相人間】命運交響曲 假學歷事件後的溫以仁
留學奧地利的溫以仁曾是台灣指揮界的明日之星,2009年一則惡意爆料他持假學歷的新聞,讓人生從此變調。他失業、罹患憂鬱症、自殺,花了數百萬元打官司控告所有妨礙名譽的人,官司永無寧日,妻子、小孩也離開他。 7年來,他堅持透過法律討回名譽,甚至為此自修法律學分,終於勝訴。他再婚,改學室內設計,但他未從被傷害的痛苦中走出,仍堅持未盡的官司,無論生命樂章多麼孤獨痛苦,他要指揮自己的命運交響曲。
陰冷的下午,我們來到溫以仁新店山上的家。走進大廳,房子如樣品屋般整齊有序,屋內沒有多餘雜物。四層樓的透天厝不像「家」,像一個由作曲家精心打造的完美樂譜。他曾是台灣指揮界的明日之星,日本媒體盛讚他是「必須記得的名字」,台灣媒體搶搭日劇《交響情人夢》熱潮,稱他「千秋王子」。在家中他也是指揮家,所有物品都在他號令下歸類安放。他的一絲不苟,連太太都抱怨:「很機車,非常講究細節,可能因為是學音樂的吧。」

第一樂章 人生歧路

我們在三樓的書房採訪,不算寬敞的空間,所有物件同樣安於定位。落地書牆下嵌入一架輕巧的電子琴,我好奇,偌大房屋居然放不下一台鋼琴?他說,鋼琴曾是他身體的一部分,如今碰了會痛,留下這架電子琴陪他,「偶爾會自娛,但都是流淚結束。」
卸下燕尾服的他,45歲了,長髮依舊,卻不再飄逸飛揚。他過去常和國際級樂團合作,像是小澤征爾創辦的新日本愛樂管絃樂團,指揮過無數樂曲,但永遠忘不了人生中最後一場大型音樂會,「那是最痛苦的一場演出」。他當時指揮的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四號交響曲》,後人稱柴氏的「命運交響曲」。
2008年溫以仁擔任台灣國樂團音樂總監時,在排練的模樣。(翻攝臉書)
2009年8月24日,是他命運變調的一天,媒體斗大標題:「帥哥指揮家爆學歷造假」,頓時把這位台灣指揮界的明日之星,從天堂拉下地獄。三個月後,他在台中屯區藝文中心的開幕音樂會上,面對一百位樂手輕蔑的眼神、質疑的態度,他欲哭無淚。回想起來,他苦笑說:「這首曲好像預告了我未來的命運。」曲子主要描述在絕望與希望間擺盪的無奈,演出一年前挑選這首演奏曲時,他還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將和柴可夫斯基如此雷同。
過去留學時的日本女友,是第一個說他像《交響情人夢》裡「千秋王子」的人,與其說他在指揮台上傾倒眾生風采像劇中的玉木宏,不如說是他完美主義和待人待己的嚴格態度更像男主角。「她每天都被我罵,家裡搞得亂七八糟的,廚房也都我在整理,又不準時。」
他形容為「天使」的太太,為他溫柔地繫上領結。
他對完美的執著來自母親的嚴格訓練。國小時父母離異,媽媽是國小老師,他幾乎沒有童年。「可能媽媽沒有先生依靠,就把小孩當重心,一直把我拉在身邊,不讓我跟同學玩。因為她是老師,她對我的影響就是discipline,紀律。」7歲學音樂,在媽媽嚴格要求下,每首曲子都要彈十遍,他經常一邊哭一邊彈,「這對我影響很大,那個十遍是要完美的十遍,彈完我才能去看電視或玩遊戲。」

第二樂章 嚴謹紀律

考入國立藝專音樂科後,他形容是「大解放」,雖然主修成績好,但曠課也第一名。蹺課是去「聯合實驗管弦樂團」(現在的國家交響樂團)當協演槍手,可以賺錢也可以學習。「我那麼小的年紀就在職業樂團裡,跟職業音樂家一起工作,那種嚴格的工作態度和音樂內涵,對我影響真的很大。」
他對紀律的執著也令師長頭痛。有次,學妹的皮包不見,教官對每個學生搜身,但找不到凶手。他是學生會會長,直覺教官做法不當,就到圖書館找六法全書,開科會時當面把「妨害自由」的法條唸給教官聽。還有一次,他把摩托車違規亂停,警衛貼公告,亂停要戳破輪胎。後來他在學生總代表選舉上發表政見,把公告撕下來對全校說:「學生固然有不對,但學校不能違法。」底下歡聲雷動。他笑說:「我發現那時就對法律有興趣了。」
藝專畢業,他堅持出國學指揮,媽媽把房子抵押,下課兼家教,只為讓他念書無後顧之憂。他到奧地利維也納市立音樂院學指揮,後來又考上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留學生活苦,他不敢亂花錢,住郊區節省開銷,三餐吃學生餐廳阿姨留給他的麵包邊。但更苦的是精神壓力,「那邊要求非常嚴格,我至少看過十個人被開除。」他抱著譜睡覺,「不是放旁邊就是放床下,睡覺時還是會複習。」他從沒想過,花了7年拿到奧地利指揮教育的最高學位;他得再花7年打官司,澄清自己的學歷。
溫以仁在自家書房彈奏早已生疏的電子琴。
2008年,旅歐多年的他載譽歸國,成為台灣國家國樂團(NCO)史上最年輕的音樂總監,以西樂所長改造國樂。他創新樂劇形式,指揮的《凍水牡丹》曾入圍台新藝術獎。隔年,受不了他嚴格要求的團員惡意爆料給媒體,製造出疑似假學歷的新聞。新聞見刊後,他出面澄清,不被輿論和媒體採信,形象重創的他,從此失業7年,罹患憂鬱症。他說想不開是因為名譽受損,憂鬱症是完美主義者的副產品。他持續吃藥控制,「不吃的話會有負面想法,那種感覺什麼時候來你不知道,像海一樣給你吞噬過去。」
音樂之路被封殺,他轉向官司之路。他對爆料的團員、媒體和縱容的公部門陸續提告,卻屢訴屢敗。一年後,妻子帶著一歲半的兒子離開他。在他最慘的2011年,設計師把他的房子拆成廢墟,捲款上百萬元而逃。他白天睡車上,晚上睡三溫暖。家庭、事業、健康、官司、金錢,一敗塗地。

第三樂章 內部陰謀

2013年,他的官司連九敗後,遇到認真閱卷的法官,逆轉勝訴。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專員蕭逸民說:「因為他的執著,才有贏的結果。」去年,媒體亡羊補牢,刊登一百多字的「澄清啟事」。令他更心寒的是,這7年的證據陸續出土,他才逐漸拼湊出媒體爆料背後的陰謀。
法庭上,法官說了算;指揮台上,他就是法官。「他對音樂很要求,在指揮台上會強勢否決別人的意見。」「他講話太直率,很多人覺得壓力大、被羞辱,無法忍受。但連討厭他的人都承認,他的嚴格讓樂團進步很大,比較有紀律。」短短一年的國樂團總監任期,團員叫苦連天。他的好友直言:「他超級嚴格,容不下一個雜音…你在台灣多少都要妥協,妥協長官、媒體、觀眾,不能只做自己,他最大的問題就是,太追求完美。」
溫以仁展示他畫的室內設計圖,現住的家也是他和太太聯手設計的作品。
台灣古典音樂圈重倫理、講人脈,但他不給大老送禮請益,還沾沾自喜,「想跟我吃飯很難。跟朋友吃飯很舒服,但我跟你又不熟,每次交際應酬都吃不飽。還要我拜訪誰,我為什麼要?」要求嚴格、只論專業的強勢作風,讓部分團員積怨甚深,加上政壇大老有心圖利其他指揮,使他從此被排除在台灣音樂圈外。

第四樂章 戰勝命運

設計師騙走錢,卻帶給他現任妻子。她是設計師的朋友,想學室內設計,前來觀摩溫以仁的房子,他們因此相識、相戀、結婚。他也開始學室內設計,他們共組新家庭,合開工作室。但力求完美,無法容忍汙點的性格,讓他離不開討回名譽的法律之途。
「我一生名譽沒了,是個詐欺犯,我真的無法接受。我對父母、老師沒交代,更重要的是,我對小孩如何交代?」2011年,他到文化大學進修法律學分,用背樂譜的腦袋背法條,寫起狀紙可以24小時不眠不休,「太太有時候半夜會下樓,看看我有沒有過勞死。」7年來,他打官司花了數百萬元,只求償一百元,討回名譽。所謂的完美主義,就是好不容易拍死惱人的蚊子,卻花更多力氣清洗牆上的血漬。
儘管聽到樂曲,雙手不禁比畫揮舞, 但心中仍難免悲痛。
談起前妻生的大兒子,他就哽咽,「沒辦法陪大兒子,沒辦法給他很多東西,對他不公平,我只能盡量彌補。」當自己成為汙點,力保完美的方法就是把自己抹除。「離婚最大好處是,他們跟我沒關係了,就不會被我連累,孩子監護權給前妻,改名改姓都沒關係,我不希望他們有原罪,畢竟我是有汙點的人,離婚以後他們就不會被嘲笑了。」
對完美的執著曾把他逼上絕路,他控告政府機關等許多人,但法官暗示,最高機關首長不要告,「為了勝訴,我必須捨棄告那個人,四年前有一天一時想不開,就把一個月的抗憂鬱藥吞下去,我太太送我去洗胃,隔天早上醒來才知道,一百多顆噯。」他講得悲愴:「我每天都當最後一天活,即使明天走了,很多事沒平反,我也能跟家人說,我已經盡力了。」

生命樂章 譜出希望

2009年溫以仁就提出官方的學歷證明文件,卻苦無媒體報導澄清。
過去舞台上有上百人為他合奏,如今指揮生涯被迫畫下休止符,這種孤寂他不陌生。「在維也納,晚上八點就像死城一樣,在那種完全寂靜下,我會想很多事。從有記憶以來的第一天開始想,好像看一部自己的電影。」
他的人生電影充滿戲劇性,「柴可夫斯基是先學法律,再走音樂。我是倒過來走。」他談起音樂和法律的共通性:清楚、明確、嚴謹。「法條跟音符一樣,在哪裡都不會變,但每個人的詮釋不同,沒有正確解答。」看似孤絕的道路上,他看見一丁點希望,「過去我的生命只有音樂,現在我多才多藝,哈。七年念一個指揮博士,再七年我可以念另一個博士,這七年我對法律有深入了解,以前也沒碰過室內設計,自己有一些美學素養,會比較駕輕就熟…」
夜幕低垂,我們才離開那棟完美的房子。對音樂要求、對官司執著,我彷彿看見指揮台上孤獨的他,演奏著自己的「命運交響曲」。

澄清啟事

上開報導經蘋果日報來函並提供書面資料,本刊認報導內容與事實經過確有出入,澄清說明如下:

一、溫以仁先生雖曾就蘋果日報:「帥哥指揮家爆學歷造假進修寫成畢業 溫以仁坦承『筆誤』」一文分別提起民事及刑事訴訟。惟經本刊查明後,歷審刑事判決均認定撰文記者並無虛捏事實誹謗之故意,因而判處撰文記者無罪定讞(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100年度上易字第1925號)。至於民事訴訟,一審法院判決蘋果日報公司及撰文記者勝訴,原二審法院雖曾判決蘋果日報及撰文記者需賠償30萬元及刊登道歉啟事,然經蘋果日報及撰文記者上訴後,最高法院已廢棄原二審判決(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567號判決),經發回二審法院重審後,因法官勸喻和解,兩造於105年4月20日當庭達成和解,兩造合意之和解內容,是由蘋果日報擇日於A6版刊登經兩造同意之澄清啟事。

二、上開報導中有關:「2009年一則惡意爆料他持假學歷的新聞」、「2013年,他的官司連九敗後,遇到認真閱卷的法官,逆轉勝訴。」等內容,其中「惡意爆料」係根據溫以仁提出「國家賠償案」之勝訴判決書,指出:劉寶琇明知溫以仁之學歷為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高級指揮研究班畢業,上開報名表所載維也納音樂大學「高級指揮研究系畢業」僅屬誤繕,卻故意提供上開報名表及附上不實翻譯之學歷文憑文件等資料,告知蘋果日報記者上開記載為浮報或造假等旨。故本刊記者認定劉寶琇提供不實資料給蘋果,是為「惡意爆料」,非指蘋果日報惡意爆料。另,「逆轉勝訴」亦指溫以仁控告蘋果日報、劉寶琇國家賠償等案,歷九敗後於「國家賠償案」逆轉勝訴,非指「蘋果日報案」勝訴。然本刊於報導中文意不清,導致系爭報導內容不能完整反映事實經過,因此造成讀者對於蘋果日報及該報記者產生誤解,本刊特此澄清。

鏡週刊編輯部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2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