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孤立」是主婦們的心靈危機,不過,不是每個孤立的主婦都走向慘烈的結局。好比,三十四歲的網路作家「林姓主婦」:「離開職場當媽媽最大的衝突是自我認同的調適,我在國外念了書回來,結果回家每天帶小孩,跟三十年前的婦女有什麼兩樣?」在當媽媽之前,她是知名網路公司的主管,不放心托嬰中心,也不想麻煩長輩,她選擇當專職媽媽。
不過,「我希望生活有寄託的重心,於是開始在網路上寫文章。」就像所有的媽媽寫手一樣,林姓主婦一開始在網路分享幼兒副食品的食譜:「我花很多時間做小孩的食物,結果他不吃,我會很生氣,後來乾脆我吃什麼,他就跟著吃什麼。」食物是主婦重新找到自我的開始,林姓主婦開始做各種簡單的家常菜,加上漂亮的擺盤,開站三個月就大受歡迎。
採訪這天,她的午餐是臘味飯,這也是她過年的年菜,白飯上面舖上臘腸和醬汁,步驟出奇簡單。這也是她受歡迎的關鍵,她所有的食譜大約三個步驟可完成(有的菜甚至只有一個步驟),食譜也不會有「半茶匙」這種精確的調味度量衡:「把食譜寫得很難,只是讓自己看起來很厲害,讀者看了根本就不會想做。」她在網路流傳最廣的一道菜竟是簡單到不行的「紅蘿蔔炒蛋」:「因為媽媽們都有小孩不吃紅蘿蔔的困擾,我的食譜只是把紅蘿蔔炒過,所以帶甜味。」
在孤立育兒的社會情境下,一位出版界人士分析:「當代台灣三十到四十歲的家庭主婦可能是有史以來教育程度最高的媽媽,她們有很多心理和知識需求要被滿足,於是親子書大受歡迎。」第一代的育兒專家有專注解決各種生活教養問題的彭菊仙,之後有走「精神導師」風格的番紅花,「林姓主婦又更不一樣,她不談教養,反而販賣一種媽媽的生活風格。」
林姓主婦說:「有很多不會做菜的媽媽真的就拿我的食譜到菜市場買菜,有些網友的小孩甚至每天吃我食譜的菜。」不過,她自認最受歡迎的是每道菜都有一篇「垃圾話」講述各種做菜的情境。有時罵罵小孩偏食不吃菜,有時抱怨過年冰箱多了一堆蘿蔔糕吃不完…,與其說她是在教作菜,不如說是在陪聊天,林姓主婦像是所有孤立育兒的媽媽們的聊天好朋友。
說起來,林姓主婦從她媽媽那一代開始就是孤立育兒的狀態了,她的父親長年在國外工作,母親是職業婦女,下班還要張羅她和哥哥的生活:「我十歲時,爸爸打電話問最近怎麼樣?我向他告狀說媽媽都不做飯。」媽媽知道後,無論多忙都會替小孩準備便當。
林姓主婦還記得,媽媽的便當常有一道玉米炒肉絲:「我自己煮菜後才發現,玉米炒肉絲其實就是罐頭玉米打開來炒一點肉絲而已,她當時一定是忙到沒有時間,但仍不放棄幫我做便當…我當時會跟爸爸告狀,其實也是在討愛吧,想讓這麼忙的媽媽多花一點精神在我身上。」
便當也是情感的見証,「我的小孩現在還小,以後長大我一定會為他做便當,因為當他長大後,也許當下不會知道,但有一天事後回想,一定會發現媽媽在一些日常規律的小事裡表達對他的愛。」
林姓主婦說,她的媽媽做菜不精緻,連家裡過年也沒有特殊的年菜。有一年,林姓主婦走在街上看到臘肉,一時好奇便查了網路做了臘味飯,這成了專屬於她的「年菜」了。孤立育兒的媽媽們替家人重新建立一道又一道的味覺記憶,食物在哪裡,哪裡便是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