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乞丐,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策略,也許給一些零錢,也許不給,也或許視情況而定,先迅速打量眼前的人,再當下做決定。
教宗的應對之道簡單明瞭:給錢,別想太多。
時光已進入基督教四旬期,天主教宗方濟各日前接受米蘭某雜誌專訪指出,捐款救助有難急需的人固然重要,但親身面對飢餓、苦難,直視自己內心,捎致人性溫暖,更合乎耶穌基督教誨,才是真正的基督徒精神。
你問,萬一收到錢的人拿去買醉呢?他的答案是,「如果一杯酒是他生命中唯一開心的事,那也無妨,要不然,你也可自問,四下無人時,你會做什麼事?暗地裡你會找什麼樂子?」他也說可試著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體認到你是「較幸運」的人,有家、有配偶子女,再自問為何幫助他人的責任要推到別人身上。
教宗更說,給予的方式和你的捐贈一樣重要,不該只把紙鈔或硬幣丟入地上的杯子裡,然後一走了之,你應該停下腳步,直視對方的眼睛,觸摸他或她的手,這樣才能替對方保留尊嚴。
《紐約時報》3日有感於方濟各的教誨,發表《給予而別想太多》(Give Without Worry)的社論,認為教宗的勸諭,真可說是具體而永久可行的準則,讓美國人學會如何與乞丐、遊民打交道。這麼做的理由在尊嚴,不把他人當成病原、社會負擔,而一樣是人類,其人生與價值與你平等。
紐時也指出,全美目前對遊民、無家可歸的人吵個不可開交。川普總統還頒行政命令,要蓋高牆、趕移民。這種有毒的心態,不僅應該在華府予以駁斥,美國人民在社區大街小巷就可以化解。受你捐助的人會怎樣花錢,你不知道,或許你並不贊同他的所做所為,但聆聽人的慈悲心,永遠是正確的事。
根據「天主教新聞網」(CNS)日前報導,教宗去年10月19日在聖伯多祿大教堂廣場的公開接見便指出,直接面對窮人,會讓人為難、覺得有壓力,受不了的時候甚至會轉身而逃,屈服於「避開有難者的惡習,不願接近他們,甚或對人間有難這種事實不稍掩飾」。
方濟各教宗表示,以抽象來談貧困,大家不覺得困難;這時候貧困或許叫人思索,可能叫人抱怨,但是,如果真在男子、婦人或孩童的血肉之軀見到貧困,才真是對人性的挑戰!
CNS報導,當天公開接見致詞結束,教宗與前來廣場的信眾們寒喧,並為新近封聖的聖布洛切羅(St. Jose Gabriel del Rosario Brochero)塑像賜福。塑像內容是那位南美「牛仔神父」騎著騾子,不遠千里去為窮人、病人救苦救難。
教宗最近在一系列探討慈悲的談話中,回想到他首度參與慈善工作,親自去餵食飢饉的人。方濟各表示,親身面對真正急難狀況,十分重要。極度貧窮的照片、影音就能令人動容,而推動有意義的慈善工作、慷慨捐輸,是有這麼回事沒錯,但「我們並未直接參與」。
教宗說,要是有窮人敲門求助,那麼事態就令人為難,原因在此時我們看到的不再是照片影像,而是活生生的人。碰到這種情況,我們會有什麼反應?是轉身而逃?趨前迎接?還是停下來交談表示關心?親身面對窮人的人,總不免碰到他人閒話說:「這人瘋了,跟窮人講話。」
方濟各教宗援引聖詹姆士的名言「沒有行動的信仰死氣沉沉」,強調基督徒不能把餵食飢民的工作,委託他人去做,只用口水、捐贈來濟貧救困。福音書裡記載,耶穌要門徒去餵食飢民,把麵包及魚變多到無數倍,方濟各強調,這則故事寓有深意;「它跟我們講,哪怕我們只有戔戔之數,如果能以信仰交付耶穌之手,那麼就會轉化為充盈有餘的財富」。
方濟各援引前教宗本篤十六世的宗座通諭說,餵食飢民是普世教會的最高道德指令,全體基督徒應捍衛世人皆有權取得食物、飲水的權利,尤其為窮困的人那麼做。
資料來源:天主教新聞網、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