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人說,A會跟B在一起,是因為他們「頻率相同」。這個說法,乍聽有點抽象,有點文謅謅,甚至有點玄,因為興趣可以相同、價值觀可以接近,但「頻率」怎麼可能是看得到、感受得出來的東西呢?
但最近刊登在《今日生物學》上的一篇研究,卻真真確確觀察到了人腦裡的波形頻率,而且證實了:當一群人專注於同一件事物,而且想法相近時,他們的腦波也會趨近一致。
這項研究是由紐約大學的Suzanne Dikker所發起,研究人員在一名老師帶領12名學生的高中課堂上,事先讓學生戴上輕便型腦電圖監測器,接著在上課過程中,即時並且全程記錄所有學生腦波的變化。實驗期間持續一整個學期,總共紀錄11堂課的上課過程,每堂課50分鐘。
學生們在課堂上,有時候聽老師講課,有時候看教學錄影帶,就像平常一樣與老師和其他同學進行課堂上的互動。他們的腦波紀錄下來後,經由研究人員進行比對分析,觀察每個人的腦波之間彼此「同步化」,也就是波形類似的程度。
「我們發現當學生越是專注於講課時,他們的腦波就會越同步,」Suzanne Dikker表示:「此外,腦波同步的程度,也受到學生喜不喜歡這位老師,以及同學間友好程度的影響。」
例如,當老師在課堂上生動講課,抓住學生注意力時,眾人的腦波就呈現出高度同步;反之,如果老師只是播放教學錄影帶,腦波類似程度就比較低。
研究人員認為,學生腦波之所以會呈現同步,是由於一種稱做「神經誘導」的現象所導致。人類的腦波會「騎載」在外界的感官刺激上,像是聲音和光線,而且越是專注於這些訊號,腦波越容易隨之起伏;而若是一群人同時都專注於同一組訊號,那麼這些人的腦波就會呈現出高度類似。
另外,腦波的變化,也與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人際互動有著微妙關係。例如眼神交流暗示了彼此的意念相同,可以替群體意識打下基礎。像是四目交會這種個體間的互動,會帶起整個團體的共同參與感,進而促使眾人腦波趨向同步。
這項研究,除了證實了人與人之間,真的有「頻率相同」這檔事,最大的意義,其實是開啟了從神經科學角度來研究社交互動的新方向。過去由於操作上的不易,有關大腦在人際互動中如何變化的研究,都僅限於實驗室以內,很少在自然的生活環境下,像是在課堂上,實地進行觀察。
資料來源:Quartz, Science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