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特殊性 矽谷難望項背
中國另一個競爭優勢,是中國科技業推出產品的速度,比美國矽谷要快很多。
過去北京當局扶植本身科技業的做法,常讓外國企業有苦難言。因為它可能用各種封殺手段,斷絕外國競爭對手的市場管道,或是迫使外國公司以技術的移轉來做進入中國市場的交換條件。這種市場競爭先天的不平等,衍生出商業應用上東西方的明顯差異。
在中國市場高度競爭的生態系裡,科技業的機會之窗來的急也去得快。拿微信來說,它的產品經理忙著在它的平台上,從QR Code、聊天、支付、搜尋建構各種功能,讓微信成了生活在中國不可或缺的配備。它的用戶忠誠度,自然也非美國相類似的社群平台能相提並論。
中國數位科技的商品週期很短,為了維持競爭力必須了解客戶需求,並很快將技術付諸實踐,因此他們也隨時準備好結合AI來改善產品。
個人數據 「老大哥」全面控制
不過,中國AI發展,也有讓人感到隱隱不安的面向。那就是政治上的威權式管理以及對個人數據的偵測和監控。 紐約時報記者孟寶勒(Paul Mozur)如是形容:
中國的野心把最遙不可及的科幻觀念和威權國家的需求結合起來:當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遇上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他們計劃利用這項技術預測犯罪行為、協助發放貸款、通過無所不在的閉路攝像頭追求人們的蹤跡、緩解交通堵塞、製造自導導彈,以及審查互聯網內容。
中國官方目前大量運用面部辨識技術在公共服務上。它利用攝影機辨識違規穿越馬路的行人, 監看大學學生宿舍,甚至限制公共廁所每個人衛生紙的使用量。
而科技業配合政府打擊犯罪的政策,也可能帶來個人隱私的危害。例如廣州的雲從科技公司,以面部辨識系統追蹤人們的行動,並根據人們去的地點和時間,來判定他們犯罪可能風險的高低。
該公司發言人舉例說,比如有人去買了一把菜刀並不算可疑,但如果他買完菜刀接著又去買鐵鎚和布袋,他犯罪的可能性就大增。透過與中國五十多個省市警察局資料庫相連的軟體,他們的系統可以實時提醒警方該注意的可疑分子。
換句話說,人們會因過去的行為而被貼上標籤。系統會追蹤所謂「高風險」的個人,當他們出現在特定重要地點時就會知會警方。
透過科技預測和預防犯罪,並非始於中國。多年來,義大利米蘭多年來使用KeyCrime的系統,依據過去資料來預測可能發生搶案的地點。目前美國也有20幾座大城市使用PredPol,來預測犯罪的時間和地點。
不過,中國的發展較令人擔心的部分是,當局使用大量的市民檔案資料,來預測什麼樣的人比較可能犯罪。
中國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說,犯罪預測將成為人工智能技術在政府領域的重要應用。
如果我們使用智能系統和智能設施能夠事先知道誰是恐怖分子,誰可能會犯罪,那將會使得警方辦案變得更加高效、社會變得更加和諧。
不過這樣的和諧社會,也可能是電影「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的現實版。
參考資料:
China announces goal of AI leadership by 2030(Washington Post)
China's Artificial-Intelligence Boom(Atlantic)
China is using AI to predict who will commit crime next(Mashable)
Is China Outsmarting America in A.I.?(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