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森林鐵路2年前受杜鵑颱風影響,在42號隧道有兩處大型災害,一處位於東洞口200公尺(約森鐵59K+880),約有40公尺路基流失;另一處為西洞口內240公尺(森鐵59K+080)起約有15公尺損壞,兩處損壞合計約55公尺。
林務局日前提出「阿里山森林鐵路42號隧道計畫」,計畫中規劃針對橋梁與隧道復建工法有三種,其中以隧道改線對環境影響最大,因為要重新開鑿新隧道。
但林務局評估卻指出,第一種原址重建,配合邊坡整治,因緊鄰邊坡,有被上邊坡石塊衝擊疑慮,施工人員安全風險高,永續性差,預計2年完工,須3.69億元,傾向不採用。
第二種方法蓋橋梁加上兩座隧道,橋台及橋墩座落於邊坡上,有被上邊坡石塊衝擊疑慮,施工人員安全風險高,雖然可眺望阿里山溪河谷,景觀壯麗,但須花6年完工,經費卻高達9.51億元,太過昂貴。
所以選擇第三種方法隧道改線,雖然開鑿1077公尺的新隧道,但較無安全疑慮,也不易受天候影響,隧道內景觀與現況相比,約少200公尺,永續性佳,3年內完工,經費只要3.91億元。
只是林務局建議採用第三種隧道改線方式復建,需炸山開出新的隧道,對環境如此激烈的工法卻規避環評。
惜根台灣協會祕書長林子凌痛批,「林務局太荒謬了!」本案並無緊急,而災害復原重建指的是「原址」,本案「非原址復建」,是屬於新的規劃,應依照環評認定標準做環評。
林務局則解釋指出,依據「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第35條第1項規定,開發行為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屬災害復原重建、搶通之緊急性工程,並符合因災後受損及銜接原路線之原則,可免實施環境影響評估。
林務局說,依規定函報農委會,經農委會認定本案屬災害復原重建、搶通之緊急性工程,且銜接原鐵道路線,免實施環境影響評估,公文亦副知環保署。
林務局表示,本案雖免實施環評,但為降低復建工程對環境的衝擊,嘉義林區管理處已積極完成災損現勘、地質調查及復建方案規劃、工區範圍1公尺精度數值地形成果圖、地質鑽探及孔內攝影、岩心取樣試驗、地球物理探勘與現地監測調查,地質敏感區調查及安全評估報告等工作及復建方案選項規劃,以期將對環境之影響降至最低,在復建工程細部設計完成後,也將依規定於施工前函報農委會及環保署備查。
環保署指出,已於7月10日發文給國發會,請林務局提供詳細計劃內容,釐清42號隧道是否符合不需環評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