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是世界上高度依賴核能發電的國家,2016年核電的比率已占總體發電的37.5%,是台灣的3倍。文在寅總統就任後,宣布將在國家社會取得共識下,走向「脫核」路線,兩個月前,正在興建中的核電廠機組施工作業,也被暫停。而7月時,政府的「限電」措施,引起擁核的保守派媒體,廣泛的討論。
這起「限電」爭議,要從一項制度談起。2014年底,南韓導入電力需量反應(英文稱作Demand Response,簡稱DR)的制度,政府和3000多家工廠、大型企業或量販店簽約,在特定時間發出限定通知,業者得在1小時內限制用電,而政府則依照節省下來的電力換算,支付給合作業者補助金。
事件的開端,在於文在寅總統自5月初上任來,短短3個月,政府已經先後發動了3次測試限電及2次正式限電,共5次指示。要求節電時間為中午過後,時逢炎熱夏季,再加上又是上班時間,這階段是全國用電量的高峰。
簽約業者抱怨,去年夏天,南韓碰上20多年來最熱的夏天,全國電力備轉容量率掉到只剩個位數,但當時朴槿惠政府都沒有發布限電要求,反倒是文在寅總統上任後,限電發布次數頻繁,也未及早提示,帶給他們經濟生產活動上極大不便。
南韓產業通商資源部則回應,會發出限電合作的要求,是因為出現發電機組故障,全國用電量又創新高,今夏備轉容量率只剩下12%,若沒有趕緊發出限定,屆時備轉容量率可能會跌破10%,電力供應就會出現危機。
根據政府與決定加入DR計畫的合作業者間訂定契約內容,政府一年可以下達最多60小時的限電合作指示,但業者卻認為政府應該提前更早的時間告知限電,讓參與者能有心理準備因應,要求給予更多緩衝時間。特別是對簽約加入的中小企業,突然宣布接到限電的指示,讓許多業者大喊吃不消。
南韓保守派和媒體就跟著指責,新政府不想讓用電吃緊的真實樣貌被公開,所以才要使用這種「限電伎倆」,讓全國備轉容量率的數字變得好看,掩蓋電力供應緊繃的實態,這樣新政府才能無阻礙地且合理地推動「脫核」。
政界與媒體的攻勢連串發出,南韓產業通商資源部出來滅火澄清,政府並未強制管控公司企業的用電,加入DR制度的業者,不論有無達到節電成果,都能獲得政府發給的核銷金額,也會依節電量來給予績效獎金。
同樣有意見指出,DR制度明明就是保守派執政時,因為電廠不斷出包、跳電事故不斷,造成全國「電力大亂」時,為改善供電問題所推動的,現在卻淪為在野黨反向抨擊這是進步派為推動「脫核」的陰謀,明顯是「換了位子也換了腦袋」。
有趣的是,近來經常能看到積極擁核的南韓保守派報紙,還有對文在寅總統較友善的進步派報紙,針對核電議題相互叫囂。
保守派大報認為,文總統推動讓興建中的核電廠中止施工,不僅獨斷而且違反規則,也造成太多財政上的浪費,而且在往後電力需求增大的情況下,核電廠被關閉,老舊核電廠也終止發電,未來供電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可能會造成電價上漲,最後成本將轉嫁到民眾身上。
進步派媒體則反駁,日本已發生福島核災,至今仍難以善後,南韓核電廠機組分布密度高,有的還在地震帶上,安全本身已有疑慮,物色核廢料存放處也是大問題。另外,數十年下來,南韓保守派、財閥和核能學者,為獲龐大利益,而鼓吹核電的共同體,卻無法擔保安全,核電這樣發展下去,會有疑慮。
主張脫核的文在寅政府,還有對核安心生疑慮而不斷表達反核的市民團體,對上壟斷市占率的保守派主流媒體積極擁戴核電,兩派的爭執,預料將會持續相當一段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