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原味炸雞外,在南韓,還有香味濃厚的醬燒雞、抹上厚重粉末的起司炸雞,也有古早味的烤雞等多種選擇。包括連鎖店、以「營養中心」為名開店獨立製作販售,或是路上的攤販車,都能見到炸雞或烤雞的蹤影。
一般南韓民眾喜歡「炸雞配啤酒」,聊天同時,解口慾兼暢飲,或是外帶到府在家邊吃邊看球賽。近來,炸雞店隨著在《來自星星的你》、《鬼怪》等韓劇中出現,更成為韓流粉絲爭相「朝聖」之地。
早在50到60年代,南韓就已有烤雞販售的攤販或店面;而連鎖炸雞店元祖,是1977年於漢城明洞與南大門間的新世界百貨公司總店內,地下1樓開業的「林斯炸雞」;之後包括林斯在內,隨經濟起飛,民眾飲食習慣逐漸西化,越來越多炸雞連鎖店出現。
至2016年為止,南韓已有250多的連鎖品牌;市占率最高,分別是近來強打電視廣告的BBQ、佩里卡納、Nene炸雞、BHC和台灣人較常聽到的橋村,在全國都有1,000家以上的分店。
作為南韓「國民食物」的炸雞,隨處可見。南韓炸雞店數,從2003年的1.7萬家,成長到2013年的3.6萬家,10年間的總營業額,更從4,000億韓元(新台幣114.3億元),暴漲到5兆韓元(新台幣1,429億元)。
表面看來,這總給人能「輕鬆做生意賺錢」的錯覺。但近年,南韓炸雞業者的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存在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
事實上,相較烤肉店,需要大型空間與量多的座位供應,還有每張桌子一台烤爐和煤炭、各樣肉類進貨,炸雞店就沒有這些要求。若主打外送,空間不大的店面也能開,成本相對低廉。
不用繁雜或超高技術,在市場持續成長、又有數以百計的企業加盟選擇當作「安定靠山」的情況下,在1997年金融風暴後,不少人投入餐飲界創業維生,加盟炸雞店成為退休或被解僱的南韓中高齡人士之開業首選。
但問題在於,一窩蜂湧入開設炸雞店,市場已呈現飽和狀態;吃雞的人不算少,卻也沒大規模增加,競爭者湧現,分掉市場大餅。
光是筆者在首爾的住處,沒有位處熱門商業區,但方圓1公里就有50家炸烤雞店,甚至出現一個業者在同區域內有兩家分店的情況,每年重覆上演著炸雞店開開關關,市場汰換與流動率之高,就可知經營情況未必如想像中容易。
一般加盟的人,除得支付店租與工讀生薪資,也要向連鎖業主繳納食材(雞肉、蘿蔔、醬汁)、加盟金、器材與裝潢、傳單海報印刷等費用。對連鎖業主而言,單靠供應食材,根本無法賺錢,主要獲利來自食材以外的開店費用。
而近6個月,讓炸雞業者直冒冷汗的,是雞肉的預期供需與價格波動。去年下半期,南韓爆發嚴重禽流感,撲殺超過3千萬隻雞。
雞價因供應量減少而暴漲到30年來新高,讓業者吃不消,而禽流感引發消費者恐慌,不敢採買與食用雞肉,炸雞店在年初幾乎是門可羅雀。供應量與市場需求減少下,使經營炸雞店的人,特別是加盟者,歷經到全無任何替代方案的經濟衝擊,之後情況也未見好轉。
雞肉供應量隨時間經過,逐漸回穩,從1月份的6,900萬隻,上升至5月的7700萬隻,價格也從5月底的史上最高紀錄─每公斤2,600韓元(新台幣74元),回落到現在每公斤1,690韓元(新台幣48元),但消費者信心並未追上速度,雞肉消費量較去年同期,減少了20%。
同一時間,最大炸雞連鎖業者BBQ又以「許多加盟業者陷入困難」、「經營成本增加」為由,揚言要調漲9年來都未變動的炸雞販售價格10%以上,原本整隻售價1.7萬韓元(新台幣485元)上下的炸雞,調漲後已直逼2萬韓元(新台幣570元)大關。隨後,連橋村也加入預備上漲的行列。
這樣的舉動,引起輿論反彈。政府先是以「準備查稅」的方式警告,民眾則懷疑是大型連鎖店要哄抬價格,感到憤怒並失去消費動機。
但根據南韓金融監督院的報告,BBQ去年還花了128億韓元 (新台幣3.3億元) 、橋村花了147億韓元 (新台幣3.8億元) 在廣告行銷上。作為全國前5大的連鎖業者,賺進大把鈔票,又花費巨資請偶像明星宣傳並製作廣告,卻以加盟者經營困難為由,要求調漲,明顯是別有居心。
事實上,兩家連鎖業主的淨利都大幅成長,BBQ去年淨利為191億韓元(新台幣5.4億元),成長了38%,橋村則為176億韓元(新台幣5億元) ,增加17% ,調漲的行為等同是在繼續獲取暴利,因此不被大眾所接受。在各界撻伐聲浪中,兩家業主最後被迫宣布取消調漲。
在大型炸雞業主獲取暴利的同時,加盟者倒閉現象卻不斷出現。南韓公正交易調整院公布的數字,去年全國新開3,980家炸雞店,卻同時有2793家倒閉,以相同比例算來,每天有11家炸雞店新開張,但也有8家關門。而一間炸雞店的年營業額,約為1.35億韓元(新台幣385萬元),這數字只有便利商店的1/3。
「國民食物」的背後,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數據及真相,南韓炸雞業當下的問題,在於市場飽和下,加盟店一窩蜂盲目跟進投入,而連鎖業主又從加盟主身上剝削的費用來賺錢。如此結構若未調整,雞肉市場泡沫化,將在不久之後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