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1歲入院算起,林卻阿嬷在樂生院一共度過了76個寒暑,她曾經說過,樂生就是她的家,是她的第二故鄉,心底早已對此地埋下深刻的感情。她出身宜蘭農家,8個小孩之中她排行第6,因為家境貧窮,又重男輕女,年僅4歲的林卻,命運如同家中其他姊妹一樣,早早便被父母指給人家當童養媳。她17歲出嫁,隔年生下1個女兒。
1940年代,世人對於麻瘋病(漢生病)一知半解,14歲開始,住在宜蘭的林卻漸漸感覺左手僵硬,筋痛,手指莫名捲曲,為了扼止病情,她吃了3年漢藥,卻不見好轉,疼痛蔓延到雙腳和臉頰,皮膚全部起了厚厚的紅疹,會起泡,甚至破洞流血。21歲那年,她終於去看醫生,被診斷是麻瘋病,鄉下無藥可治,醫生建議她去台北的樂生院治療,治療時程恐怕遙遙無期,她割捨不下身邊4歲的女兒,以及才出世的兒子,所以不願前往,沒想到,隔天警察上門強制把她送進樂生院去。她並不知曉,這一去就像是掉進沒有盡頭的洞穴。
到了樂生院才發覺,根本沒有特效藥可治療,隔離才是主要目的。她天天痛,天天哭,偶爾注射止痛藥。過去受訪時她曾說,當時有許多人痛到受不了跑去上吊自殺,她忍了下來。適逢二次大戰,除了被迫跟親人分隔二地,在裡頭的日子也並不好過,有時一碗飯配鹽巴就是一餐,有時她會從宜蘭家裡帶一些米去樂生煮,買菜也要靠自己想辦法,這還算好了,一些家裡沒錢的人只能餓肚子,沒過多久就死了一堆人。
住院期間,她偶爾返家探親,走在外面,不斷有人指指點點:「那是骯髒病院出來的。」有時搭公車還被拒絕,對疾病的無知帶來更多歧視,歧視是針,刺在每個住民身上。後來她病情愈來愈嚴重,手腳對冷熱無感了,皮膚漸漸像是死去一樣,但是為了活下去,她勉強做些手工掙錢,即便傷口疼痛,日常生活之中,不論折棉被或盥洗,她依然靠自己,事實上,她也只能靠自己。
30歲時,林卻病況惡化,雙手十指和雙腳因潰爛而截肢,鼻梁也塌陷,33歲時,特效藥終於廣泛使用,可惜病症已經深深嵌入她的生命揮之不去。1958年,林卻搬進貞德舍,一個大空間住17人,基本配給只有1張床、1個櫃子,水電用量有額度限制,超過必須自費,電視、冰箱、電扇都是很後來才陸續自行添購的,因為住民一個一個走了,空間頓時寬敞起來。
林卻晚年深受心臟病之苦,病急之下還得去住院。平常,她多半服用孫子和孫女買給她的中藥緩和病情。據說林卻晚年養過一隻叫老K的小狗和一群貓咪,紀錄片《樂生活》裡,她最常準備一些食物餵那些貓,畫面中的她,也沒有什麼埋怨了,只希望政府能重建樂生,讓她拾回記憶中最美好的風景。「貞德舍」彷彿是林卻的大觀園,從青春到遲暮,從眾聲喧嘩到人丁寂寥,唯有咪咪咪的叫聲迴盪在耳際,填補了那些不被理解的苦楚與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