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台北市影委會主辦的「國際製片工作坊」活動中,許多台灣影視工作者衝著製片李東河而來,好奇他如何打造出在南韓逾1150萬觀影人次的《屍速列車》?李東河露出靦腆的笑容,強調他也有滑鐵盧時:「去年我擔任製片的電影《關不住的誘惑》,只有20萬觀影人次,在南韓影史慘賠排行榜絕對是前5名!」
48歲的李東河,有9年製片資歷,去年成立了Red Peter Films公司。他從小懷抱電影夢,尤其喜愛香港電影及台灣導演侯孝賢,去年曾應「TIAF台中國際動畫影展」邀請,陪同導演延尚昊帶著動畫片《起源:首爾車站》首次造訪寶島,並抽空參觀高雄電影主題樂園,「這趟台灣行,讓我回想起童年的電影夢,找回許多感動。」
因為熱愛電影,李東河前往法國留學,過程中未決定要從事哪個電影相關環節,只告訴自己未來一定要拍出好電影。2000年返國,李東河第一個參與的電影是李英愛、李政宰主演的《禮物》,負責拍攝日程計畫、協助導演安排拍片期間的事務。
年度十大潛力製片:李東河
- 1969年生
- Red Peter Films總裁
- 重要作品:《等待回家的日子》、 《生命之詩》《貓:看見死亡的雙眼》、 《一千零一魘》、 《華頤:吞噬怪物的孩子》《起源:首爾車站》、 《屍速列車》、 《念力》(後製中)
- 得獎紀錄:南韓電影製片人協會「年度最佳製作人」、 《Variety》雜誌評選2016年「十大潛力製片」
電影拍攝期間,有人建議他嘗試製片工作,但李東河始終擔心無法勝任。
直至2008年由導演李滄東擔任企劃監製的電影《等待回家的日子》,他才首次點頭擔任製片。
「該片導演烏妮勒孔特,是九歲被法國家庭領養的南韓人,30歲才就讀培訓電影人才的社區學校,將童年的記憶和經驗寫成《等待回家的日子》。這是第一部韓法合拍片,雖然是法國製作,但必須在南韓拍攝,並且計畫在兩個國家發行,兩國也有各自的需求和要求。為了與雙方溝通,李滄東便找上會說法語和英語的我來擔任製片。」
第一次擔任製片,李東河參與了劇本修改和預算控管等工作。李東河坦言《等待回家的日子》預算十分拮据,上映時的行銷宣傳費更是少得可憐,特映只能辦兩、三場。正當苦惱如何增加電影曝光機會時,他突然靈機一動想到參加國際影展,「嚴格來說,後製趕不上坎城影展報名,但如果無法參加影展,這部片幾乎沒有行銷曝光機會,我還是希望趕上報名時間,就和導演商量,快速完成影片後製。」
《等待回家的日子》在南韓不是最賣的電影,但獲得產業界肯定,之後法國相似題材的電影不斷出現。
《等待回家的日子》入選第62屆坎城影展特別放映單元後,又陸續拿下柏林影展特別推薦獎、東京電影節最佳亞洲電影、亞太影展最佳兒童電影、阿姆斯特丹國際兒童影展Cinekid電影大獎、釜日電影獎女子新人演技獎等。首部擔任製片的電影在國際影展大放異彩,為原本沒自信的李東河打了一劑強心針,「《等待回家的日子》在南韓不是最賣的電影,但獲得產業界肯定,之後法國相似題材的電影不斷出現。」
接下來,李東河為導演張俊煥《華頤:吞噬怪物的孩子》、李滄東《生命之詩》及延尚昊《屍速列車》《起源:首爾車站》擔任製片,影片都順利入選各大國際影展,並獲不少獎項,尤以《屍速列車》表現最為突出。
李東河表示,製作費在新台幣2億元以下的電影,因費用不高不低,介於商業片與獨立製片之間,十分尷尬,通常南韓企業不喜歡投資這類規模的製作。2014年開始企劃的《屍速列車》,正好有類似的處境,企劃書原本設定製作費為新台幣2億3000萬元,「但投資公司認為,導演延尚昊雖然拍了不少優秀的動畫片,畢竟是第一次拍真人電影,且對喪屍類型電影不太有把握,希望減低預算,因此最終合約簽定製作費是新台幣1億7000萬元。」後來因找孔劉、鄭有美等一線演員主演,增添商業元素,才又以增加附加合約方式,將製作費調高至新台幣2億9000萬元。
雖然製作預算已升級,但對需要大量特效的《屍速列車》來說,資金仍嫌不足,最後的權宜之計,是和導演、孔劉等一線演員、各國片商簽定「票房分紅合約」。李東河透露:「倘若製作加行銷費用,加總約新台幣五億元的電影,在南韓票房需達到600萬觀影人次才能收支平衡。而《屍速列車》光是海外版權費、票房分潤,淨賺就超過新台幣2.7億元,加上國內收入,確定是南韓影史收益最多電影。」
全球娛樂市場已進入「大航海時代」,電影不止在本國發行,也要顧及海外市場。
「其實電影參加國際影展,對票房的助益不大,有時太強調得獎或一直拿參展來做行銷,會讓南韓觀眾質疑是否為藝術片!」但《屍速列車》在全球創下的票房奇蹟,李東河坦承是個特例,坎城影展午夜場放映後的口碑加分不少,再加上針對「病毒」「感染」等話題進行特殊行銷,又為電影添色不少。
「喪屍題材雖然在Webtoon行動漫畫曾出現過,也很受年輕人喜愛,但在南韓電影或電視劇卻是首次嘗試。所以宣傳時不強調喪屍,只用病毒、感染、中毒等元素,讓觀眾好奇。」為了杜絕盜版,李東河也決定在坎城影展賣出版權同時,就與各國片商談定配合南韓檔期,安排在2個月內上映。
李東河認為,電影製片是廣泛與各部門接觸的工作,協調與互動尤其重要,「製片最需要的就是溝通能力!與工作人員、演員、投資方等多方溝通。為了讓品質達到一定水準,常常要說服不同意見的人,讓他們盡力配合,因為唯有確保品質,電影才能受肯定、被觀眾接受。」
李東河直言,面對全球娛樂市場已進入「大航海時代」,電影不只在本國發行,也要顧及海外市場,並對行銷各國有基本的涉獵,「未來對製片的要求會愈來愈嚴格,不單只有溝通協調的能力,更要具備企劃、說服、修改劇本、判斷國外市場、擬定行銷宣傳策略等的能力,才稱得是優秀專業的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