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立偉想要推動角色,是因為華語區的動畫電影太缺乏。他表示,中國電影票房日前已超過北美,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2、30年後回頭看現在這個時間點,會發現怎麼都沒有(華語)動畫角色?只有一個喜羊羊。一般而言,動畫市場約占整體電影票房的15%到20%,華語圈沒有動畫藝人或明星,實在太不正常、不合理。」
他表示,現階段看來,其他國家因為文化語言差異,要進入中國市場相對困難,因此對台灣相對是個機會,「但這個機會不會太久。」當中國愈來愈法治,愈來愈走向自由市場,世界其他國家都可以跟中國合作之後,台灣就會被邊緣化。「台灣在影視流行音樂和創作創意上還有短期優勢,應該把整個華語市場視為主要市場,尤其是中國。」
於是,邱立偉決心以角色經濟的發展為主要方向,首要任務就是調整「小貓巴克里」在電視版裡的造型, 讓它更接近大眾品味,有利於轉化成周邊商品。為此他找來美國動畫設計師海蒂史密斯(Heidi Smith)擔任角色設計指導,她曾在2012年因《派拉諾曼:靈動小子》(Para Norma)拿下有「動畫界奧斯卡」之稱的安妮獎(Annie Awards)「最佳動畫角色設計」。歷時1年多,才把「小貓巴克里」調整成電影版的萌樣。
《小貓巴克里》電影版耗資約4千萬台幣,是兩岸首部合拍動畫長片,從發想至完成劇本就花了3年多。其中有90%在台灣完成,包括場景、角色和故事設計。
邱立偉表示,兩岸合拍的確需要花點時間適應,例如台灣是拍完後再分級,中國則是要拿到許可證才能拍。不過,《小》 片在審核劇本時相對順利,僅部分用詞調整過,例如片中的反派角色最早叫「朱老師」,但中國認為「老師」不太適合反派,所以改成「朱大人」。反而是文件往來上花了較多時間摸索,畢竟這是第一部。但程序跑過一次後,經驗累積,以後就不成問題。
對邱立偉而言,拍攝《小貓巴克里》最困難的不是製作過程,而是完成後的反應。觀眾知不知道這部片?知道後會不會去看? 「台灣觀眾長期接受美式或日本動畫的結構、品質,以及說故事的方式,也愈來愈認同這些作品背後的文化,因此觀眾能不能認同我們的動畫是很大的挑戰。」
他的壓力不只是《小貓巴克里》的觀眾接受度和票房表現,而是對台灣動畫產業的影響。「如果有一個相對成功的例子,那麼未來的創作者和投資人就會有信心。否則,結果就會朝另一個方向去。」
邱立偉小檔案
- 生日:1973年生於台南仁德鄉
- 學歷: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博士
- 經歷:台北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高雄市數位內容創意中心共同主持人、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副教授
- 得獎作品:
- 《小太陽》動畫影集獲2010年金鐘獎「動畫節目獎」、中國美猴獎「年度最佳動畫場景」
- 《觀測站少年》動畫影集獲2015年金鐘獎「動畫節目獎」
- 《小貓巴克里》動畫影集獲2011年金鐘獎「動畫節目獎」、2012年首爾國際動畫影展評審團特別獎;電影版獲2017年「阿姆斯特丹影展」最佳動畫長片、洛杉磯「景深國際影展」最佳動畫長片、「休士頓國際影展」動畫長片金牌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