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天氣依舊濕冷,記者前往陽明山擎天崗,從遊客中心下車,才剛走進擎天崗草原入口,就可見到「禁止逗弄牛隻」的警告標語,但大部分遊客對警語絲毫不以為意,直接跨越欄杆,跟在水牛屁股後面拍照,有遊客一時手癢大膽觸摸正在吃草的水牛,惹得水牛猛然擺頭嚇阻遊客,場面十分驚險。
水牛未馴化 頻傳攻擊
記者另還直擊發現,保護遊客的欄杆遭水牛撞斷傾斜,可見水牛發起狂來攻擊力道有多強。長期調查水牛生態的華梵大學團隊,曾以空拍機直擊大批遊客包圍水牛群,導致水牛圍成一圈警戒保護小牛,這時如果領頭的公牛發狂,後果不堪設想。
自從前總統李登輝前年買走擎天崗原本有人牧放的19頭黑毛牛,運往花蓮兆豐農場後,擎天崗草原就被附近的野生水牛攻占,遊客遭水牛攻擊事件不斷上演。
由於野生水牛完全沒被人飼養過,本性雖然溫馴,但碰到遊客逗弄小牛,仍易引起母牛憤怒,過去幾次遊客投訴遭水牛攻擊的案例,大都和母牛生氣有關。日前就有遊客被野生水牛阻擋去路困在山上,只好緊急打119求救,還因此鬧上新聞。
野生水牛攻擊事件頻傳,讓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十分頭痛,去年開始考慮將水牛移走,以確保遊客安全,還委託學者進行研究,但擎天崗牧場使用單位台北市農會及學者卻反對。
華梵大學景觀與環境設計學系使用空拍機觀察水牛與遊客互動,發現多次衝突都是遊客擅自跨越護欄靠近水牛,甚至還有父母讓小孩跨坐在小牛背上,才引起母牛憤怒逼進,但遊客投訴不會描述這些,僅表達遭水牛攻擊,讓水牛背負加害者惡名。
台北市農會總幹事蘇光正表示,李前總統買走最後一批寄養黑毛牛後,農會從前年開始結束寄養耕牛業務,擎天崗剩下的都是無主牛,但只要移走牛隻半年至一年,草原景觀將會消失,變成金山萬里一帶的芒草景象。
無疾病監測 毛孩勿來
蘇光正強調,擎天崗牧場歷史超過80年,是重要的人文景觀,少了水牛每天除草,芒草和低矮的「假柃木」很快會長大,到時候擎天崗就會失去草原景觀的特色,如果改以人工除草,每年至少要花費數百萬元,而這些種種作為就只是為了防止水牛侵擾遊客,根本是本末倒置。
長期研究並追蹤陽明山水牛族群的華梵大學景觀與環境設計學系副教授賴玉菁建議,考量保護草原,應讓水牛繼續留在擎天崗,只要適度修改遊客步道動線,避免過度接近水牛,並要求遊客禁帶寵物或強制繫狗鍊才能進入,以杜絕狗追逐水牛導致牛隻撞傷遊客等狀況。此外,擎天崗遊客步道護欄僅以兩條繩索構成,水牛會從中穿越,經常拉斷護欄,建議陽管處可以設計幾個水牛穿越道,做好遊客和水牛之間的區隔,但千萬別放一堆警語破壞景觀。
賴玉菁也提醒,每年都有小牛死亡,野生水牛完全沒有疾病監測,如果碰上遊客攜帶寵物,擔心會有疾病傳染問題,建議陽管處得先針對疾病問題做好管理,並掌握水牛族群的數量變化。
賴玉菁表示,擎天崗在日治時期是陽明山牧場,專門接受蘆洲、三重一帶農民的耕田水牛上山放牧,等到農忙時再牽下山耕田,考據文獻,水牛最多達到3000頭;但隨著台灣農耕逐漸機械化,加上大台北地區都市發展快速,農田迅速消失,水牛耕田的需求大減,擎天崗牧場的牛隻返還給農民後,現在留在陽明山上的水牛全數都是無主牛,甚至已經野化繁衍好幾代。
賴玉菁指出,經過調查,陽明山上的水牛主要分布在擎天崗、磺嘴山與石梯嶺三個地方,其中擎天崗數量達29隻,族群最大,磺嘴山和石梯嶺因草原面積較小,數量都不到20隻。
至於被李登輝買走的黑毛牛,原飼主表示是上一代長輩向萬里鄉農會買下,來歷也不小,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因日本人不擅長駕馭台灣水牛與黃牛,遠從日本陸續運來但馬牛,提供給日本農民開墾使用,沒想到經過80年後,這批牛隻因未與台灣牛雜交配種,意外成了日本和牛在海外留下的原原種。
正因為這19頭黑毛牛長期都有飼主管理,對人並不陌生且生性溫馴,在擎天崗放牧都沒發生任何意外,加上黑毛牛角往前,雖然體型比台灣水牛小一號,但打鬥爭地盤都占上風,所以一直占領擎天崗遊客步道兩旁最肥沃的水草。
大約10年前,擎天崗曾發生一件水牛傷人遊客申請國賠案例,負責的台北市農會賠了十幾萬元,後來台北市農會讓飼養的黑毛牛靠近遊客步道避免野化水牛接近,就沒再發生過意外。
李願還牛隻 原處養老
李登輝基金會祕書長王燕軍向本刊表示,當時要向黃姓與何姓飼主購買黑毛牛時,就聽說陽管處一直有意趕走擎天崗上的牛,原本飼主想要申請興建簡易牛舍也被駁回,甚至還要飼主自行負擔檢疫費用,讓飼主難以為繼,剛好碰上李前總統有意買牛,飼主只考慮一天就同意出售。
王燕軍強調,如果陽管處好好管理,甚至派駐守護員警告遊客,溫馴的牛隻根本不會和人發生衝突,加上李前總統已經成功培養黑毛牛下一代,並取名「源興牛」,非常願意讓溫馴的19頭黑毛牛回到擎天崗養老,以維持擎天崗草原景觀。只是擎天崗沒了黑毛牛,間接引發野生水牛攻擊遊客事件,大概也是李登輝始料未及。
陽管處:為了草原取消移牛
針對移牛一事,陽管處表示,徵詢學者專家意見,均表達為維持草原景觀反對移除牛隻,初步將取消移牛計畫,改拍攝宣導短片教導遊客如何與水牛共處。另外,根據學者研究水牛族群遷移路線,將調整步道動線與設施改善,讓遊客與牛隻的衝突降至最低,甚至能和平共處,再觀察是否須要更進一步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