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7 09:59 臺北時間

【記者手札】從一胎化政策看在其中沉浮的百姓 普立茲國際新聞獎記者方鳳美

mm-logo
文化
寫完《獨生》方鳳美才深刻感受到,計畫生育不只是個政策,更關係到人的選擇和身分。
寫完《獨生》方鳳美才深刻感受到,計畫生育不只是個政策,更關係到人的選擇和身分。
「50年後,如果你在除了北京、上海以外的任何一個中國城市扔個石子,很可能砸中的是一個60歲以上的人,這人很可能是個男的。」──《獨生》
這句看來富有哲學意味又像笑話的文字,摘自前華爾街日報駐中國記者、2007年普立茲國際新聞獎得主,也是第一位獲獎的華裔女記者 ── 方鳳美的書《獨生》。但這段文字不是笑話也不是哲學論辯,它體現的是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1979年實施一胎化政策以來,所導致男女失衡的未來人口。
45歲的方鳳美2013年從《華爾街日報》的記者身分退下後,花了將近3年研究、撰寫中國歷時最長的人口實驗:一胎化政策,以它為題寫成《獨生》。這本書在美國出版後好評如湧,除了是亞馬遜網站暢銷書、也獲BBC電台、《經濟學人》雜誌摘為精選好書,卻無法在中國和香港出版,偏偏她認為最該讀到這本書的,就是身處這個實驗的中國人民,遂自費翻譯、上傳簡體電子書到網路。
去年,台灣的衛城出版社讓這本書的繁體中文版正式問世,我們在她飛往下個國家宣傳書之前,在咖啡廳與她碰上一面。方鳳美在繁體版《獨生》的序言寫下這段話:「正當我在2015年末寄出試閱本之際,中國政府宣布即將改採二胎政策。那感覺就像中國共產黨給了我一份大禮,證實了我在書中所做的預測。書裡所有的研究和故事所記述的是一項走向盡頭的政策,而這政策留給中國的,是逐漸老去、男性比例太高、總人數又太少的國民。」
除了人口問題以外,一胎化政策留下更多的影響,仍在中國萌芽。性愛娃娃、絕後、強迫流產、光棍村、買老婆、熱門的棄嬰交易、小皇帝等等,這些看一眼就會觸發無限想像的字眼,都將透過方鳳美的筆,帶領讀者看見中國延續近35年的奇觀。
她是在馬來西亞出生長大的華裔,父親重男輕女,卻一連生了5個女兒,當老么的方鳳美出生後,父親對她說的這句話:「如果在中國,根本不會生妳!」她至今仍難以忘懷。但也因為這個緣故,當她16歲在馬來西亞贏得一項論文比賽,因而獲得與英國女王會面的機會時,她的父親第一次對「女兒無用」有了不同想法,「當時我心想,若我有什麼天賦才華,寫作必定是其中一條路。」方鳳美的眼睛瞇瞇一笑,直爽地說起這段苦甜交錯的往事。
她在新加坡讀大學時開始她的記者生涯,從小報《新報》(The New Paper)的犯罪新聞記者開始,2001年在美國讀完碩士,又一路爬到《華爾街日報》的駐中記者。2007年駐中期間,方鳳美與《華爾街日報》同事撰寫一系列中國舉國迎接奧運、經濟崛起帶來的代價,獲得普立茲新聞國際報導獎,也成為她記者生涯的最亮點。
無論是得獎報導或這本書《獨生》,她皆善用小人物的特寫,體現大時代、大政策中光影浮沉的人生故事;從北漂農工的辛酸、小村醫生抵抗工廠空汙,看政府官員如何逼民反;從四川大地震失去獨生女的劉計樹、唐淑秀夫婦,看全中國一夕間失去獨生子的6,000多個家庭,和長照機構如何排擠這些一無所有的父母。透過這些千瘡百孔的人物光譜,方鳳美提出了一個更普世性的問題:我們究竟為何生兒育女?
節目的第一部分為國際新聞採訪的甘苦談,尤其當她到了新聞不自由的地方,採訪時遇見什麼刁難。第二部分探討國際報導從選題、蒐集資料、採訪和撰寫,而像寫一胎化政策如此龐大的調查式報導,要如何用數據處理新聞議題、而數據又如何帶出記者要講的故事?
請聽「鏡文化 為你朗讀」的Podcast播客採訪:
「鏡文化 為你朗讀」聲音頻道,每週一聽作者朗讀短篇小說、詩、專欄;每週二聽書評,更多精采聲音內容,請訂閱我們:
也歡迎至鏡文化粉絲專頁,追上我們的最新動態,或來訊告訴我們,接下來想聽什麼樣的聲音節目呢?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6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