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31 08:00 臺北時間

【銘看天下】美中貿易爭端的政經博奕與戰略

mm-logo
時事
美中貿易摩擦有升溫趨勢,美國尋求歐洲盟邦一同對付與中國的貿易爭端,引發全球關注。
美中貿易摩擦有升溫趨勢,美國尋求歐洲盟邦一同對付與中國的貿易爭端,引發全球關注。
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將對價值6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產品徵收關稅,並對中國的技術轉讓和收購進行限制後,和德國總理默克爾討論如何合力對付中國的不公平經濟和非法取得智慧財產權的共同作為,同時川普也與法國總統馬克宏商議對付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的後續方案,美中的貿易摩擦有升溫趨勢,美國尋求歐洲盟邦一同對付與中國的貿易爭端,引發了全球關注。
川普上台執行「美國優先」路線,激化中的貿易保護政策,令全球自由貿易秩序在不確定性中前行。川普的行動有其精密計算和戰略考量。
首先,在美國內部政治上,年底將進行國會期中選舉,川普面臨履行競選承諾壓力,回應「老、白、男」和「鏽帶」選民予以繼續支持。其次,美國大規模的減稅方案,預將讓美中貿易赤字年均增加1千億美元,財政赤字在未來十年內增加1至2兆美元,鉅額的雙赤字缺口難以由企業和人民的儲蓄增加或投資來減抵。
再者,川普的行動除旨在透過貿易談判促進美國擴大出口和降低逆差外,亦存在遏制《中國製造2025》的企圖,美國針對2025年中國製造計劃,欲達成具高附加值產業升級轉型和高端科技製造的進程予以壓制,並直接劍指十大關鍵領域,包括新資訊技術、航空航天、新能源、高鐵、生物醫藥等十個產業領域、1,300個產品類別。
面對美國發動的貿易障礙措施,中國可以思考如何結合正在進行調結構的轉型升級作為因應之道,亦即經濟發展從「重數量」向「重質量」轉型,力促產業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出口市場」調整為「內需市場」等面向來增加競爭力。
回顧日韓經濟發展歷程,進口替代是完成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中國的進口替代經歷了兩次跨越,第一次進口替代在改革開放早期,完成了對初級產品的進口替代。第二次進口替代在2001年加入WTO 後啟動,跨越完成替代工業和資本密集型行業。中國第三次進口替代的目標是,科技技術替代技術密集型產業,在通信、軌道交通和電力設備三個領域成為世界技術創新的引導者。
在同時面對歐洲各國也奉行「再工業化」倡議,全球科技資訊產業的競爭益形激烈。轉型才能持續成長,創新升級才是盈利動力,近日中國應付貿易制裁的優勢產業如人工智慧、軍工、大飛機、半導體概念股開紅盤即顯示此方向。在產業邁入短鏈革命的新局下,未來美中高科技、人工智慧、5G等下世代產業革命領域的競爭將更加劇。
近廿年來,美國始終以高消費和低儲蓄的慣性發展,總儲蓄約佔國內生產毛額(GDP)18%,比世界平均值低6%,總消費則佔GDP高達82%。對比中國儲蓄率近年雖略降至46%,佔GDP約50%,民間投資佔比為45%,消費佔比為39%,呈現投資過多、消費過少的產能過剩問題。比較美國貿易逆差和中國貿易順差,反映的是兩國儲蓄與投資的失衡。中國如何提高民間消費、美國提高國內儲蓄,也是可思考的解決經濟發展與貿易失衡對策。
若歐美對中貿易戰開打,歐美的深層次戰略目標在於打開中國市場和遏制中國經濟成長,寄寓全球價值鏈分工、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與貿易秩序再平衡。不過,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對各方均是傷害。
從《美韓自由貿易協定》日前先達成新協議,韓國在汽車和鋼鐵貿易做出讓步,美國給予韓國鋼鐵關稅永久豁免權的結果,川普又拿協定當籌碼延緩簽訂,美國態度的反覆變化,說明了國際貿易就是個博奕賽局,冗長的談判協商,過程中拉高籌碼壓迫屈服條件,若雙方願就貿易爭端坐下來談,還是可以解決貿易障礙,若是選擇對抗,則是走入貿易戰循環。美國貿易代表稱美中有可能可以避免關稅,川普政府的用意看似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只是作為施壓增加貿易談判時議價能力與籌碼的戰術運用。美中貿易的政治經濟博奕,要論劍還是和談,端看兩國的態度和戰略設定。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6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