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馬克思,多數人心中立刻聯想的是共產主義、蘇聯,和冷戰。但事實上,馬克思與後人所熟悉的共產主義之間,幾乎沒有瓜葛,他最重要的著作《資本論》,寫的並非如何建立共產社會,而是對當時方興未艾的資本主義一份嚴厲的針砭。
正因如此,當金融危機和網路科技在21世紀引發種種社會問題,貧富不均成為執政者最嚴峻的挑戰時,馬克思在160年前寫的《資本論》又二度回春,成了政治顯學,甚至站上歐洲書市的暢銷排行榜,而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的《21世紀資本論》爆紅熱銷,更促使外界把眼光轉回19世紀中葉,重新思考今日困境與工業革命初期的世局之間,有何異同之處。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預測資本主義終將導致貧富兩極化,這一點從金融風暴後席捲全球的抗議風潮,已獲得印證。「美國居住及城市發展部估計每一個晚上,都可以在美國找到50萬人露宿街頭;另一方面,美國各地卻有高達1,800萬間空屋,無人居住,」喬治華盛頓大學的政治學教授Vanessa Wills表示。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Nick Nesbitt認為當前的資本主義危機,並非制度失常導致,而是資本主義本質性的常態:「馬克思看到資本主義的價值來源是『活勞動』,但他更看到了資本主義在演進歷程中會試圖消弭『活勞動』。」也就是說,資本主義固然依賴勞工來創造價值,但同時卻又不斷地設法斷絕這層依賴。
另外,馬克思也精準預測了資本主義下的勞工,將與自己勞動的成果越來越疏離。不過,馬克思當年筆下的資本主義,與今日純粹經濟角度的資本主義,兩者間其實不完全相同。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是一種社會制度,而非經濟模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由人我在資本體系中的地位來決定,若是找不到自己在體系中的位置,就會被整個社會排除在外。這樣的觀察,鑑諸今日全球化貿易所產生的種種弊病,頗令不少人讀來心有戚戚焉。
而要解決這些這些問題,最根本的做法,就是搞懂資本論,先把資本主義看個透徹。「如果你不了解資本主義是什麼,又怎麼能奢望改變這個制度,預測它的未來走向呢?」Nesbitt教授說。
資料來源:Quartz, Public Semin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