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於蓓華受到Netflix的衝擊,苦思對策,「現在的觀眾隨時可以透過各個網路平台接觸世界各國的優質戲劇,選擇很多,怎麼樣讓台灣的原創作品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被更多人看見,最後決定借用英劇《黑鏡》的手法做類型包裝。」
談到如何與Netflix接觸並完成合作,她透露當初為了達成上架目標,開拍前將HD改為4K規格,「4K的意義是產業升級,現在台灣觀眾使用的系統還無法體驗,但在國際平台上是必要的。」另外,國際平台不會對內容進行審查,判斷標準是成品質感和類型,「版權部提供17分鐘片花影片,對方看完拍攝成品並經過解說,表達作品呈現的風格和命題,對方就立刻決定合作。」
確定同步播出後,還必須提早2個月交給平台完整的播出影片及相關影像檔案,原定4月上檔的劇集,因此延後到7月才播出,「過程很費工,但當我們打開Netflix平台頁面,看到亞洲各國包括日本、香港、馬來西亞都各自呈現不同的美術宣傳風格,覺得辛苦都是值得的。」
於蓓華肯定地說:「以前要透過國際平台才能看到那些好的外劇,如今我們在同樣在平台跟國外作品競爭。」更重要的是,創作者除了跟電視台合作,未來也能跟國際平台直接連結開發戲劇,她認為公視扮演的關鍵性角色,除了製作不一定受商業青睞,對社會卻是重要議題的內容,也藉機會為產業培養人才,把人才資源灌注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