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雋表示,他算比較早去大陸發展的香港電影人,不過更早的還有李翰祥、許鞍華等人,他們都是在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就去中國大陸拍戲的。李翰祥拍了《垂簾聽政》《火燒圓明園》、許鞍華則有《香香公主》《書劍恩仇錄》,表現都算成功。
1990年文雋執導的《中國最後一個太監》第二集《告別紫禁城》是他首次到大陸拍片,之前張之亮導演的第一集是將台灣高雄的孔廟當成紫禁城,但文雋認為,能到真的紫禁城拍最好,因為更真實。這次拍片,文雋因到北京取景,開始對大陸慢慢熟悉。隔年他監製、編導港陸合拍的警匪公路電影《龍騰中國》(中國片名《狹路英豪》),更與男主角姜文、萬梓良從內蒙古一直跑到深圳,在大陸從北到南走一遭。
不久後,姜文執導第一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找文雋幫忙,「我看好姜文會是好導演,就出任監製,負責器材和沖印等事務聯繫,並張羅資金,創作則由姜文主導。這是難得的經驗,我也逐漸熟悉大陸。」
1994、95年起港片市場每況愈下,但因大陸電影市場尚未打開,多數香港影人仍固守原地。當時導演王晶找文雋監製三級片,但他不擅長,反而因從小喜愛漫畫,建議改編香港漫畫家牛佬的漫畫《古惑仔》。「儘管1995年王晶、劉偉強合作的黑幫片《廟街故事》票房不怎樣,但我們拍《古惑仔》的心態是能打平一部片,就多一部片,沒想到帶起潮流。」如今回顧,文雋形容:「這些漫畫改編電影,就像港片迴光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