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雋表示,寫劇本最重要的3個元素就是「人物、人物、人物」,換句話說就是得先塑造人物,才有故事。至於分場結構關乎電影劇情的推進節奏,為了清楚安排故事在每個階段的進行,文雋想出了畫「九宮格」的方式,讓整個劇本按照九個格子順過一次。
文雋所謂的「九宮格」,就是以電影的標準長度90分鐘為例,先畫出九宮格,標示出1到9的順序,每格設定大約為10分鐘,編劇把故事的人物、主題都想好之後,先在每一格中將基本的情節填入,全部填滿就是90分鐘。而這九格裡面,第1、2格的重點是人物出場,第4格起要有最主要的重心,例如該報仇的就要出現報仇、該尋寶的就得尋寶,一邊填寫的同時,也在第8、9格構思結尾的內容。
建立故事架構之外,文雋也強調觀眾看片的「離場感覺」。他認為,對觀眾而言,一部電影好不好看,最重要的離開電影院那一刻的感受,他稱此為「離場感覺」,也就是對這部影片的評價。通常電影要讓觀眾感同身受、有共鳴,最後的10幾分鐘很重要,如果可以好好把握營造,讓觀眾離場時仍沈浸在影片的氣氛裡,就成功了。而要創造「離場感覺」,寫劇本時,到了第7格就要開始注意收線。
文雋強調,要當專業創作人,就要無時無刻地進修自己,透過看書、看電影、觀察生活周遭發生什麼事、聽別人說話等方法,讓手中的編劇素材更豐富。「把這些放在腦袋的抽屜裡,到需要想角色和故事的時候,就能用就能派上用場。」他以自己為例:「每去一個新地方,我會看地圖、認方向,因為我對方向敏感、不會迷路,肯定3天內會找到這裏的好餐廳、買書的地方、甚至還有找女人的地方。」另外他每到一個景點都會買些當地的書,「一本書才多少錢?在書裡人家把所有精華都告訴你,讓你補充知識,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