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一個商品——交換的標的物,是知識的載體,也是一件獨立的藝術作品。」今年拍賣會的策展人林皎宏(筆名傅月庵)這麼說。過去藏書的行為便是將書當藝術品看待,裝幀、設計和排版,都是藝術家的心血,「像這本明代萬曆年間的《西廂記》木刻本,有時候也不是真的要拿來讀,每次想到就可以翻翻,看這崔鶯鶯木刻版畫多麽細緻美麗。」另外一本被稱作「世界上最美麗的印刷書籍之一」的西洋古籍《尋愛綺夢》,製作時期跟明代木刻本《西廂記》相當,有令人驚嘆的活字排版技術跟精緻版畫,也是1位藏家跑遍各地拍賣會追了整整6年,才有緣分把該書帶回台灣。
金庸小說最早是在報紙連載,最早連載的系列就是《神鵰俠侶》,明報也是因為刊載金庸,才變成大報之一。後來他開始有名氣,每週的連載就會出成一回的三毫子書,最後才釘起來集結成書。連載小說會隨讀者的反應、不可測的因素,產生彈性更高的內容。關於不可測因素即有一則軼事。有次他要出國,當時通訊不方便,便請倪匡代筆,沒想到倪匡原本就看不順眼阿紫這個角色,在代筆過程中就把阿紫弄死了。金庸回來後好氣又好笑地問倪匡,為什麼要把他的阿紫弄死,倪匡只淡淡答:情節本該如此。
日本出版社希望重新出版谷崎潤一郎的文章〈少年〉,找來知名畫家鏑木清方設計插圖,昭和45年時(西元1970年)用和紙印成精裝本,限量380部。鏑木清方是昭和時期著名的膠彩畫家,因為欣賞谷崎潤一郎而樂意將書本當成畫創作,此舉更凸顯書本作為藝術品的價值,
竹久夢二是日本大正浪漫時期,和紙畫家的代表人物。日本的浮世繪傳統,是畫家先畫好一幅畫、再有雕版師父,版畫師的合作,才能製作出來,一件作品經多位藝匠之手,如此形式也影響到後來的日本漫畫,有編劇家、草稿、上色畫畫等細分的工作。竹久夢二過世後有個「夢二會」,每過一陣子就會公布竹久夢二生前還沒製作成版畫的的肉筆畫。夢二會便將京都系列的肉筆畫再製作成版畫,購買的人一個月會收到一張,為期一年,最後再將12幅畫作裝訂成冊。無論是紙質、多重色彩或是版畫凹凸的細節,都令人驚嘆。
還有一位大半輩子待在台灣的日治時期的日本人西川滿,人稱「限定本之王」,他把手作書當成是表達自己藝術的形式,自己做書、自己寫小說和詩、自己作畫,還成立「媽祖工坊」印刷社,因為對台灣的廟有濃厚的興趣,最早創的雜誌便叫《媽祖》。日治時期結束,他被遣返回日本後,仍對台灣念念不忘,便作了一本關於板橋林家花園的書,該本精裝書用的紙到插畫,每一頁都像一幅畫作美麗。並於書本資訊頁他寫:昭和十年(西元1935年)開始企劃;直到1978年才出版這本書,是一本思考橫跨近半世紀才成型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