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6 06:09 臺北時間

基因測序揭「開膛手傑克」真面目?

mm-logo
基因測序揭「開膛手傑克」真面目?
曾經的百年懸案「開膛手傑克」身份之謎,在 2019 年又出現了新的轉機。
今年 3 月,發表在《法醫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這個在 100 多年前的倫敦殘殺 5 名妓女的兇手,被研究人員鑒定是當時 23 歲的波蘭理髮師 Aaron Kosminski。
(來源:法醫科學雜誌)
Aaron Kosminski 此前就被指認為是「開膛手傑克」,但那次卻是 Kosminski DNA 證據研究結果首次發表在一本同行評審期刊上。雖然也有人認為其中用作 DNA 測試的證物歷經很多年,可能早已被汙染。
當然,這項研究的結論仍在等待驗證,但這並不是唯一一個借助 DNA 技術的懸案。無論是中國的「白銀連環殺人案」,還是美國的「金州殺人案」,在這兩起案件中逍遙法外多年的兇手,都在被 DNA 技術識出並抓獲,後者更是入選 2018 年的科學十大事件。
這一切,都得益於近年來日趨成熟的基因測序技術與完備的資料庫。儘管時隔幾十年,罪犯已經年逾古稀,甚或死去,但在科技尋蹤下,他們的罪惡無處可藏。
然而,以這些案件為切入點,回顧 DNA 技術在本世紀的飛速發展,我們會發現,其在發揮無盡潛力的同時,也正逼近隱私、倫理和法律之間的模糊地帶。
圖丨名偵探柯南《貝克街的亡靈》中包含歷經百年通過 DNA 資訊確認「開膛手傑克」後代的情節。(來源:名偵探柯南《貝克街的亡靈》)

隱身黑暗

加利福尼亞州,又稱金州,位處美國西海岸,環境宜人、物產豐饒、人口眾多,堪稱一塊福地。但很難想像,這方樂土曾因一個惡魔,被籠罩在灰色恐懼下長達 12 年。
在上世紀 70 年代,加州突然出現了一名罪犯,冷靜且放肆。他習慣在人們熟睡的夜晚闖入受害者家中,破壞並盜竊低價值物品,但卻奇怪地對紙幣或價值較高的物品不屑一顧。在 1974 年 4 月至 1975 年 12 月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裡,他累計盜竊 100 餘起。但這,卻只是罪惡的開端。
或許是覺得這樣的貓鼠遊戲不夠刺激,他將罪惡的目光投向獨居的單身女性。1976 年開始,加州 Sacramento 東部地區接連發生數十起強姦案,受害者年齡從 13 歲到 41 歲。
1977 年左右,這個惡魔變得愈發瘋狂,他甚至將同時在家的夫婦作為作案對象。兇手在深夜闖入民宅後,用手電筒將熟睡的夫婦晃醒。以繩索捆綁被害人後,甚至當著丈夫的面前性侵其妻子,並且在丈夫背上堆疊餐盤,只要聽到餐盤摔落的聲音就會殺害全家。在其連環犯罪中,有年輕夫婦慘遭殺害。
自 1974 年至 1986 年間,這名罪犯在加州至少犯下 12 起謀殺案、 50 多起強姦案和 100 餘起盜竊案。一時間,惡魔仿佛黑夜中的一道暗影,無處不在,籠罩著整個加州。
恐怖的陰霾一直延續到 1986 年,在此之後,惡魔似乎隨著夜色消散在茫茫黑暗中了。由於現場留下的證據有限,以及罪犯較強的反偵察意識,接下來的 30 餘年,辦案人員竟一無所獲。

發現皮囊下的罪惡

事情因近年來飛速發展的商業測序發生了轉機。
2017 年,已經追蹤此案 20 多年的加州探員 Paul Holes 在退休之際突發奇想,將犯罪嫌疑人的 DNA 資訊上傳到商業網站,試圖尋找連環殺手的蛛絲馬跡。果然,探員發現了與連環殺手遺傳信息部分匹配的人,而這個人,就是連環殺手的親戚。
Paul Holes 喜出望外,如大海撈針般的目標搜索如今縮小到一個家族。隨後,通過外形、年齡、工作經歷、作案手法、心理畫像等因素,逐步縮小目標。最終,72 歲的 Joseph James DeAngelo 被鎖定了。
2018 年 4 月,這個曾被稱為「維塞利亞劫掠者」「東區強暴魔」「暗夜尾行者」,罪惡足跡遍及加州南部、三藩市灣區東部及東南部的多個城市的惡魔,終於在古稀之年被繩之以法。
而你不會想到,這位瘋狂的罪犯,居然曾經是位員警!Joseph James DeAngelo 曾在海軍服役,越戰時被派駐北越,回國後在 1973 年至 1979 年的 6 年間,先後在加州的艾克希特(Exeter)與奧本(Auburn)擔任員警,後來因為偷竊罪而被被警局開除。
穿上制服,他是員警,暗夜裡脫下皮囊,他是惡魔。

白銀殺手

在中國,有一個類似的故事——白銀連環殺人案。
1988 年 5 月 26 日下午,甘肅省白銀市青年女性白某在家中遇害。警方勘驗發現,受害人「頸部被切開,脖子幾乎斷掉,上衣被推至雙乳之上,下身赤裸,上身共有刀傷 26 處」。
沒有人能想到,這起案件竟是一系列駭人聽聞的慘劇的開始。
1988 年至 2002 年間,同一罪犯在甘肅省白銀市、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連續實施搶劫、故意殺人、強姦、侮辱屍體犯罪,共致 11 名女性被害人死亡。
根據警方透露,該罪犯專門選擇身穿紅色衣服的年輕女性作為攻擊目標,尾隨受害人進入住地,強姦和殺害受害人。
受害人往往受到割喉攻擊,身體器官遭切割破壞,其中年齡最小的受害人僅 8 歲。
白銀市警方根據目擊證人的描述,繪製出兇手的模擬畫像,全城張貼;根據兇手遺留在案發現場的指紋、腳印和精液,採集了全城數十萬名男性的指紋和 DNA,逐一比對。到了 2004 年,白銀警方懸賞 20 萬元緝拿兇手。
圖丨警方曾公佈的嫌疑人畫像
由於該案社會影響重大,輿論關注度高,早在 2001 年,就被公安部列為督辦案件。
然而,2002 年 2 月,白銀案兇手在最後一次作案後,收手了,從此銷聲匿跡。
此後的 14 年間,警方的追蹤行動從未止歇。然而,儘管白銀案的偵辦行動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結果卻是無功而返。
2016 年 3 月,白銀案被公安部列為重點督辦疑難命案積案。公安部工作組派出專家支援白銀市公安局 DNA 實驗室工作。專案組將過去採集的一萬多份血樣建立 DNA-Y 染色體資料庫,進行統一比對。
2016 年 8 月,專案組技術員發現一組血樣的 Y 染色體,與白銀案案發現場的 Y 染色特徵值類似。該血樣來自一名因行賄被監視居住的高姓人員,警方進一步覆核檢驗確認,發現青城鎮城河村高氏家族有作案嫌疑,疑犯應是與其同一家族的男性成員。
隨後,警方啟動家系排查,對高氏家族中的直系男性挨個抽血,結合其他條件進行篩排分析,最後鎖定此人的遠房侄子高承勇,有時間空間和具備作案條件。
8 月 26 日,52 歲的犯罪嫌疑人高承勇在白銀工業學校內的小賣部被抓獲。
在此之前,高承勇是老家人眼中的大孝子,鄰居眼裡的老實人。他也努力把自己偽裝成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從未在公安機關錄入過指紋和 DNA。
被抓後,高承勇在回答為何停止作案時說,他害怕天眼。2002 年,白銀的主要街道和公共場所安裝了越來越多的攝像頭,這給高承勇帶來極大的震懾,從而阻止了受害者數字再增加。
2018 年 3 月 30 日,甘肅省白銀市中級法院宣判,被告人高承勇被指控搶劫、故意殺人、強姦、侮辱屍體四項罪名成立,一審被判處死刑。
2019 年 1 月 3 日,罪犯高承勇被執行死刑。

重新審視百元基因測序

以上兩個戲劇性案件相繼在 2016、2018 年出現突破點,均得益于本世紀初基因測序技術的進步、成本的降低,以及資料庫的完備。
要知道,放在 20 年前,60 億人裡也僅有幾個幸運兒才有機會獲得自身的 DNA 測序資訊。其中一個重要的起點,是 1990 年美國啟動了人類基因組計畫。該專案歷時近 20 年,花費超過 30 億美元,先後由美、英、日、法、德、中等國家共同參與完成。隨著人類基因組計畫的基本完成,人們完成了探索生命的第一份「地圖」。
早期,DNA 測序的高昂價格讓普通人望而卻步,但隨著近年來測序技術的發展,由測序界巨頭 Illumina 領銜的科技公司各顯其能,使面向普通受眾的消費級測序更加「接地氣」。而今,只需不到 100 美元,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種類繁多的商業測序獲知自己的祖源資訊、血統構成、遺傳風險等。
據統計,至 2016 年全球接受商業測序的人次約為 260 萬,而到 2019 年,這個數字已接近 2600 萬,短短的三年間增長了近 10 倍,商業前景廣大。
單就 23andMe 這家位於美國加州的基因檢測公司而言,這幾年累計融資超過 7 億美元,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預計在未來 5 年內,其商業測序市場的規模將達到 3.4 億美元。
(來源:Financial Time)
現在,商業測序又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通過可承受的價格,瞭解自己家族的祖源,獲知自身的遺傳風險,很多消費者都願意為這份“好奇心”買單,但也許你並不知道,在你付錢換取服務的同時,你的生物資訊很可能被以高價出售了。
這在行內已經不是一個秘密了。消費者自己付費測取的個人生物資訊,轉頭卻被生物技術公司賣給了醫藥公司賺取更高的利潤。同樣以上文提到的 23andme 為例,僅 2015 年初其賣給 Genetech 用於帕金森研究的資料庫,成交金額就高達 6000 萬美元。
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消費者對這些個人生物資訊如何得到安全保障根本無從可知。
生物資訊的洩露,帶來的不僅僅是金錢上的損失。隨著基因預測精准度的上升,未來根據遺傳信息預測疾病風險、行為性格、甚至智力等項目將越發精准,個人遺傳信息的暴露很可能意味著保險費用增加、社會公平和歧視等問題的出現。
但如果死守自己的生物資訊,就絕對安全麼?並不會,金州殺手與白銀案就是側面驗證了這一結論。即使你自己沒有參加過任何一項 DNA 測序,但你的部分 DNA 也可能就在那裡。
「我們在研究中表明,如果我們擁有 2%人口的資料庫,那麼幾乎每個人都可以追溯,」消費級家譜網站 MyHeritage 的首席科學官 Yaniv Erlich 說。那是因為甚至遠房親屬的 DNA 都可以與你聯繫起來。
MyHeritage 允許使用者製作家譜、搜索歷史記錄並尋找潛在的親人。該公司 2003 年創辦於以色列,2016 年推出了 MyHeritage DNA,用戶只要發送一份唾液樣本即可進行基因檢測。
一個人生物資訊的洩露,為之付出代價根本無法估量,但這些珍貴的資料不能發揮價值,也是技術發展的遺憾。
( 來源:STAT)
從技術的角度考量,基因測序的大規模應用,必須會產生並且也依賴于海量的基因資訊資料庫。2018 年 3 月,一篇發表在 Nature 子刊 Genetics in Medicine 上的研究顯示,商業測序的錯誤率(假陽性)居然高達 40%,其中絕大多數為癌症相關基因;一些被認定為「高危突變」的基因,也最終被重新認定為良性的「常見突變」。這就極大程度上依賴於資料庫的容量與更新。
儘管商業測序不具有臨床診斷意義,但對於具體個人來說卻足以帶來驚嚇與損失。隨著測序成本的不斷降低和商業推廣的展開,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為這份好奇心付費,這也意味著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迫在眉睫。現在,是時候討論針對商業測序的相應法律支持與束縛了。
在這方面,美國作為商業測序最大市場之一都已開始嘗試。例如,在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資助(200萬美元)下,LawSeq 項目應運而生,該項目旨在促進基因組學轉化成臨床應用建立健全的法律基礎。
過度保護的、封閉的基因資訊,顯然會遏制整個產業的發展。隱私和技術發展這兩者之間如何平衡,是考驗技術、倫理與司法的新問題。
比 DNA 情況更糟糕的,是你「裸奔」的指紋和臉。隨著人工智慧、生物識別、大資料的熱浪掀起,商業支付進入了「刷臉」時代,當然,在獲取便捷的同時,你也主動放棄了安全性。密碼始終在你的腦袋裡,而指紋和人臉卻無時無刻不在裸奔。
而在我國,當前個人生物資訊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散見於民法總則、網路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及最高法、最高檢和國務院頒佈的相關司法解釋和規定中,遠未形成完整體系。
2018年11月28日,中國消費者協會曾發佈《100款App個人資訊收集與隱私政策測評報告》。報告顯示10類(通訊社交、影音播放、網上購物、交易支付、出行導航、金融理財、旅遊住宿、新聞閱讀、郵箱雲盤和拍攝美化)100款App中,多達91款App列出的許可權涉嫌「越界」,即存在過度收集使用者個人資訊的問題。其中,10款App對可識別生物資訊的收集未能向使用者明確重點告知,涉嫌過度收集個人生物識別資訊。
現在,遊走在這種法律真空之地,有多少商業群體「越界」了呢?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