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8日,編號MH370的馬來西亞航空波音777-200ER客機自吉隆坡起飛前往北京。時間是午夜12點,飛機已爬升到35000英呎的指定巡航高度。在駕駛艙操控的是27歲的副機師法利克。這是他最後一次的駕駛訓練,之後他將升格為正機師。負責訓練他的則是53歲的機長札哈里,他是馬航最資深的機師之一。札哈里已婚,三個子女都已成年。他在馬來西亞擁有兩棟住宅,其中一個住宅裡裝設了微軟設計的全套飛航模擬器。他經常在模擬器上試飛,也不時在線上論壇發表自己的評論。
最後的晚安
飛機上共10名空服員,全數是馬來西亞籍。共搭載了227名旅客,絕大部分是中國籍,還有38名馬來西亞人,其他旅客國籍是印尼、澳洲、印度、法國、美國、伊朗、烏克蘭、加拿大、紐西蘭、荷蘭、俄羅斯、及一名台灣人。
在副機師駕駛飛機的同時,機長札哈里則負責操控無線電。這是平常的標準做法。不過札哈里這次傳送的內容有點不平常,他在凌晨1:01回報飛機維持在35000英呎高度。這個回報在雷達監控的空域有點多餘,一般而言飛機只在脫離某個高度時才會回報。凌晨1:08,飛機飛過馬來西亞的海岸線經南海準備朝越南方向飛行,札哈里再度回報飛機維持高度35000英呎。
11分鐘之後,飛機接近了越南飛航管制區的航點,吉隆坡飛航中心以無線電連繫:「馬航370,聯絡胡志明市120.9,晚安。」札哈里回答:「晚安,馬航370。」他沒有照規定複誦頻率,不過此外一切似乎都正常。
這句晚安,是馬航MH370最後的留言。機上的駕駛從未與胡志明市的塔台聯絡,也再沒有回應任何聯繫。
從雷達消失
初級雷達(primary radar)依賴空中的物體單純的電磁波反射。航空管制系統則是使用次級雷達(secondary rader),透過訊號詢答而得到如飛機身分、飛行高度等更多的訊息。
在馬航370進入越南航管區5秒鐘之後,代表飛機詢答器的符號從馬來西亞的塔台螢幕上消失,再過37秒之後,整架飛機從次級雷達上消失。這時的時間是半夜1:21,距起飛之後過了39分鐘。馬來西亞的塔台忙著處理螢幕上其他的飛機因此沒有注意到。等到發現時,塔台人員判定飛機已經在胡志明市航管區,已脫離他的雷達範圍。
在此同時,越南的塔台人員看到MH370進入了他們的空域隨後又從雷達上消失。他們未立即通知馬來西亞的塔台,多次嘗試與飛機聯絡都不成功。等到他們用電話通知吉隆坡,飛機已經在雷達上消失了18分鐘。按照規定,飛機在失蹤一個小時內就必須告知吉隆坡的空中救援協調中心。但是在連串混亂失能的聯繫後,直到清晨6:32,才啟動第一波的緊急救難,早過了飛機該抵達北京的時刻。
一開始,搜救行動集中在馬來西亞和越南之間的南海區域。來自7國、34艘船、28架飛機參與了搜救。
但實際上,MH370根本不在那兒。幾天之後,從初級雷達紀錄和馬國軍方的機密數據顯示,當客機從次級雷達消失之後,開始朝西南方急轉,飛回了馬來半島,並經過檳城附近。之後飛機又改朝西北方飛經馬六甲海峽並飛越了安達曼海,最後消失在雷達所能及的範圍外。這段飛行總共花了一個多小時,似乎不符合一般劫機的案例,同時也不像過去機械故障或自殺飛行出現的情況。
不論過去或現在,一架客機憑空消失都是匪夷所思的事。這個先進的機器裡,擁有須不斷重複確認溝通的通訊設備。在隨處隨時會留下數位足跡的21世紀,要永久消除一封電子郵件都不容易,更何況是滿佈電子設備的波音客機?
參考資料:The Atlan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