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前樂天集團的經理在《南華早報》的訪問中說:「中國可能會通過立法來保障外資安全與跨國公司的權益,不過它隨時轉向、引來又一次政治衝突的機率實在太高了。我們承擔不起這樣的風險。」
中國最終在今年四月已經解除了對樂天集團的制裁行動。瀋陽市政府也在五月份同意恢復樂天集團在當地購物商城與主題樂園的興建。不過,有傳言說,這個26億美元的計畫案在興建完工之後,樂天集團有意將它售出。
攻守兼顧的撤退計畫
三星是南韓企業縮小在中國投資規模的另一個例子。它在去年五月和十二月陸續關閉了在深圳和天津的工廠,目前唯一在惠州的手機生產線也推出員工優退的方案。據《南華早報》得到的內部資料,三星同時也考慮把部分在中國的電視生產線移轉到越南。
不過,專家們說,南韓的退場計畫經過縝密的考量。三星目前仍然是華為微晶片的主要供應商,它們不希望退場行動帶來的負面效應,而破壞雙方進行中的生意往來。以之前的關廠裁員為例,三星提出了相當優渥的離職和退休方案。
除了政治風險與關稅問題之外,中國對手的強大競爭也是三星考慮的因素。據市場調查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統計,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佔有率快速萎縮,在2013年還佔了中國手機市場的20%,到了去年只剩下0.8%。
中國「說變就變」的生意經
南韓企業兩年前在中國因為薩德飛彈而「飛來橫禍」也許是特例。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外資企業在中國做生意的常態。
香港城市大學的貿易法教授夏竹立 (Julien Chaisse)形容,南韓企業用「巧妙而難以察覺」的方式,把它的供應鏈移出了中國。他說:「我想很快連歐洲企業也會重新考慮在中國的事業。每一次都是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產業,它們的反應時間不同,撤出的規模也不一樣。」。
這或許是外資在中國做生意必須先理解的本質。以這次為了美中貿易戰而撤離的外資來說,它們恐怕就沒有像三星或樂天一樣有的時間可以做出規劃。
參考資料: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C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