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4 10:00 臺北時間

【語言S03E10】語言也會「寄生上流」? 從「四樓」知道你的社會階級

mm-logo
生活
語言和社會階級有關係嗎?雖然很多人不希望承認,但透過Labov的「四樓」實驗,顯示兩者確實有某些關係。
語言和社會階級有關係嗎?雖然很多人不希望承認,但透過Labov的「四樓」實驗,顯示兩者確實有某些關係。
問卷填起來,好書等你來!
你曾經鏡好聽節目聽到捧腹大笑嗎?又或是為了某個新聞故事隱隱泛淚嗎?你有什麼喜歡的內容卻始終未被實現嗎?現在,填寫2019年鏡好聽Podcast回饋問卷,不但有機會實現你的願望,還可以抽到鏡文學精選好書!
※知識好好玩,好書抽不完:https://www.surveycake.com/s/BxKvy
※新聞幕後記者說,獎品等你哦:https://www.surveycake.com/s/0n70N
※記者手札,快來填吧:https://www.surveycake.com/s/ORV7a

【語言S03E10】語言也會「寄生上流」? 從「四樓」知道你的社會階級

上一集介紹了臺灣的幾種「加密語言」。事後很多聽眾朋友給了回饋,例如:韓國也有類似哩哩仔話的加字加密語;日本有「バビ語」,甚至泰國的「Lu語」是反切類型的(上一集並沒有介紹這類型),主要是跨性別的社群在使用。另外,如果談到書寫的「加密語言」的話,「女書」就是一種。大家有興趣可以到Facebook粉絲專頁看相關議題的補充。
而上一集談到的加密語言解答,請聽Podcast的內容。

上流社會,上流語言?

《寄生上流》這部橫掃奧斯卡的電影談論了在韓國社會底層的一個家庭,希望晉升到上流社會的故事。今天我們要談論相關的議題──語言和社會階級的故事。
第二季第五集〈守護石虎也要守護母語 從韓國瑜「母語在家學」政策談起〉曾提到「雙層語言(Diglossia)」。1959年Ferguson提出「雙層語言」理論認為:有些社會存在於兩種語言──威望較高的H語言,以及威望較低的L語言,而這兩種語言通常是極度相關的。
當時我們曾以「雙層語言」來談臺灣閩南語之所以會沒落,是因為當時被政府刻意打壓,被視為L語言的緣故。今天並不是談語言類型,而是比較細微的「口音」。
人的口音常讓人有不同的想像。舉例來說,每每我在台北坐計程車,計程車司機總會問我:「你是哪裡來的?」當我回答我是從高雄來的,常會聽到司機們回答:「咦?你的口音不像高雄人啊?」
這句話當然沒有所謂的價值判斷,就是在談我的口音是否帶有「高雄人」的群體特色而已。什麼是「高雄人口音」呢?臺灣各地又會有什麼樣的「口音」?
「口音」,不只是個語言現象,它背後象徵著你的教育背景、生長環境以及文化。

Labov的四樓實驗

今天要介紹一個很有趣的實驗──Labov的「四樓」實驗。Labov是名知名的社會語言學家,他發現──發音習慣可能會隨著社會階級的不同而改變。
為了要討論階級與口音之間的關係,Labov特別選擇了一個當時明顯的發音差異來做研究。第二季第三集〈我的孩子有了英國腔!?從兒童語言習得 看神祕佩佩豬效應〉曾提到一個知名口音的差異:「rhotic/non-rhotic accent」;也就是r在母音後面到底要不要發出來。美式英文屬於rhotic accent,它會把car的/r/發得很明顯;但有些地方的腔調是non-rhotic(如英國),也就是/r/是不太發音的。
儘管這組rhotic的口音現在被認為是英式和美式的差異,但二戰前的紐約可是流行non-rhotic的唸法,直到二戰後才變成rhotic。
這個rhotic的口音後來似乎跟社會階層有關係。在Labov做實驗的前後(大約1966年),偏上流的階層的人會使用rhotic的口音,但比較下層的人則比較傾向non-rhotic的口音。這雖然是個發現,但該如何證明呢?
Labov「四樓」實驗第一個貢獻,就是它在實驗法上有了突破。一般而言,若邀請受試者到語音實驗室做實驗,即使沒有說明實驗希望談「發音」和「階級」的關係,受試者受到環境或心理狀態的影響,仍會試著將每個字都唸得字正腔圓,使得得到的實驗結果不夠準確。因此,Labov並沒有找受試者到語音實驗室去。
反之,Labov選擇了自然的語言情境──百貨公司。他選擇了三間百貨公司,分別是Saks、Macy’s和Kleins。在他們的研究中,認為Saks的顧客社會階層最高、Macy’s次之,Kleins最後。他們的判斷並不是無憑無據,而是分析了這三間百貨公司幾項指標,例如:廣告刊登在哪類型的報紙(New York Time的讀者較多是中產階級、Daily Post較多勞工階級,故Saks多發廣告在New York Times)、百貨公司的洋裝均價、樓層的擺設方式、員工福利、甚至是他們標價的方式(高級的多報整數如120,但較便宜則是報小數點)等等。
由於Labov認為:員工們在這些場域工作會為了要切合他們所在的身份,會盡力去配合說話者的說話方式,所以他們選擇的受試者就是百貨公司內的員工(收銀員、售貨員、補貨員等)。實驗總計找到Saks的68位員工、Macy’s的125位員工及Kleins的71位員工,實驗大概花了大概6小時半。
為了讓語境更為自然,他們偽裝成顧客去問員工問題。他們已經事先知道四樓是「女裝部」,便故作鎮定地問店員:
A: Excuse me, where are the women’s shoes?
B: Fourth floor.
A: Excuse me?
B: Fourth floor.
這段對話中,「fourth」和「floor」都有一個可以判斷是否為rhotic的「r」,再加上重複地詢問,所以一共可以得到四個/r/的語料。而第一次的回答和第二次強調性的回答,不同的語境也能得到不同的結果。

實驗結果到底如何?

首先,「4th」和「floor」在發音上發/r/的機率是有差異的。無論階級,「4th」都較少rhotic,但「floor」則會比較傾向把r發出來;而第一次和第二次強調也有一點對比。或許因為Labov假裝自己聽不懂對話,所以店員們在第二次的強調發音時,有機會將/r/會發得比第一次還明顯。
現在問題來了。假設實驗前預設在當時的紐約,rhotic的語音是偏上流階層的人所說的,這樣的結果是不是真的會呈現在百貨公司的員工回答上呢?答案,是真的。Saks員工唸「4th」時rhetoic的比例第一次是30%、強調後變40%;「floor」的rhotic比例更高,甚至到63%到64%。代表中產階級的Macy’s,他們的員工「4th」的rhotic的比例不超過30%,但「floor」這個詞第一次rhotic比例只有44%,但到了第二次強調時,居然到了61%,幾乎跟上層百貨公司的現象差不多了!而被視為社會階級較低的Kleins使用rhotic的比例,幾乎都不到20%,甚至第一次只有10%。
總而言之,實驗結果顯示:在被認為社會階層較高的地方,這些員工的口音也切合了這種被認為是上流社會的rhotic口音;反之,社會階層較低的地方,口音反應出來也就是non-rhotic。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代表中產階級的Macy’s,他們的員工第一次唸的時候幾乎都是non-rhotic的口音,但第二次他們卻會特別把這個語音唸出來,比例佔到了61%。Labov認為,這是因為這些位於中產階級百貨公司的員工更注意「口音」所代表的意義,因而去改變它的唸法。

口音不只是口音

Labov的實驗後續在學界有許多的衍伸研究和討論,當然也有不少批評;但不可否認,這項實驗無論是研究法或結果,都對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有相當大的影響。第一件事,它將實驗的環境從實驗室改到了實際的場景──百貨公司;第二件事,他確認了口音和社會階層有些關係。
口音真的能夠完全反應一個人的社會階級嗎?我們雖然不能全然地依照口音就依此認定,但它確實有些關係。後來有些社會語言學的研究也有提到,有些人會刻意迎合或想打入某些群體,而在口音上「矯枉過正」。像某些政治人物可能會過於刻意地「捲舌」希望獲得某些選民的青睞,不但捲舌得特別用力,有些時候在不該捲舌的地方也捲舌。這個現象當然也是希望透過口音來拉近彼此的距離。這都顯示,「口音」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是判斷人的身份文化及群體的一個指標。
今天這集就到這裡囉,也謝謝大家這一季的支持與鼓勵,也歡迎來Facebook粉專玩「語言好難玩RPG」測測你們這三季以來學到了什麼,更可以參加抽獎;更別忘了來Instagram和我們互動。我們下次見!

🕺想聽更多聲音節目?

2019年10月鏡週刊推出全新聲音平台《鏡好聽》,每天都節目上線,聽記者聊採訪幕後,聽作家談談創作,還有聽名人朗讀好書。讓我們的聲音,陪你度過各個你通勤、跑步、洗碗的零碎時間。

最多獨家更新內容只在《鏡好聽》: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3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