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醫生是台灣真實的特殊職人,由培訓過的紅鼻子小丑醫生進入醫院在兒童病房散播歡笑,透過表演,讓病童找到面對病痛的力量及對生命的熱情。但小丑醫生服務的對象不只是病童,還有長期在壓力鍋下的照顧者。
而《小丑醫生》漫畫則描述17歲的女高中生,因為逃避醫院病房死亡迫近的氣氛,錯過了見妹妹的最後一次機會,直到她決心加入「小丑醫生」培訓,透過學習面對遺憾和說再見,將歡笑帶給更多和妹妹一樣的病童,也讓自己獲得療癒。
主角年紀輕 傳達更直接的勇氣
為何以17歲的女高中生為主角?逢時表示,除了這是柯宥希擅長的少女漫畫風格,也因為年紀輕的主角可以傳達更直接的勇氣,「17歲才會比較衝動,她會想要彌補。一個23、24歲的人可能會尋求不同的方式處理,或者她的傷痛會更深層。比如說一個媽媽失去了一個小孩,就會是不一樣的處理方式。」而妹妹的死亡,也許是女主角人生中面對的第一個死亡,但十幾歲的人可能不知道要如何道別,這也是如此設定的原因。
至於少女漫畫的必要元素,除了女主角,當然也有帥氣的男主角,兩人是在小丑醫生培訓課裡的搭檔。《小丑醫生》企劃范軒表示,雖然主軸是講小丑醫生,但漫畫裡仍有不少粉紅泡泡,「女主角個性硬梆梆,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感情,所以柯宥希把男主角塑造得陽光還帶點調皮,他讓女主角知道怎麼笑,怎麼輕鬆跟其他人互動。這部分用文字可能不好表達,但用漫畫可以做很好的呈現。」大辣辣的男主角與拘謹的女主角形成互補,愛情線也是《小丑醫生》的看點之一。
田野調查四個月 觀察小丑醫生巡演
漫畫製作前期,鏡文學團隊進行了約四個月的田野調查,主要是訪談小丑醫生,並在醫院觀察小丑醫生的巡演。小丑醫生對重症病童有多重要?逢時說,當初她在醫院看到一個在化療的小男孩,「小丑醫生都還沒到他房裡,他就已經在走廊推著點滴架,母親跟在旁邊,迫不及待想看小丑醫生跟別的小孩玩。」男孩一路用眼睛貼著病房細小的門縫,後來小丑醫生終於到他房間,小丑醫生離開後男孩又繼續跟。巡演一次三小時,每間病房的孩童僅擁有五到十分鐘的小丑醫生,「但他最期待的事好像就剩這了」。
柯宥希則觀察到:「小丑醫生表演時,我看到一位父親拿著手機拍孩子笑的樣子,因為小孩開心家長才會開心。」一週兩次的粉墨登場,兒童病房多了笑聲,也舒緩父母的緊繃心情。
而鏡文學團隊在調查文獻時也發現,父母面對重症的孩子,往往會把照顧的重心放在他們身上,但重症病童其他手足的情緒反而不易被照顧到,在過程中可能會感受到忌妒與焦慮,也不知道如何面對兄弟姊妹的死亡,「《小丑醫生》故事像述說當時被留下,不敢說再見的那個人。」逢時說,每個有孩子離開的家庭,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人。
親人臨終 如何「說再見」成難題
《小丑醫生》女主角從一開始害怕面對妹妹的死亡,到成為小丑醫生,最後終於能夠跟妹妹「好好說再見」。逢時回憶,小時候也有類似的記憶,20年前爺爺罹患血癌末期,因為怕他不肯治療,所以大家瞞著爺爺,不讓他知道病情。而癌症需經過痛苦的化療,爺爺似乎也體貼子女,從不過問病情,直到最後返家離世。
「每個人都不提,沒有讓爺爺知道自己的生命在倒數,沒有問他想做什麼。」逢時如今再看,「如果能重來,我會希望大家老實跟他講,問他有沒有什麼心願。」她說,爺爺是退伍老兵,重病時有許多同袍前來看他,卻因為怕病情露餡而不開放探訪,「爺爺過世後有很多老兵來告別式,都在靈堂哭了。」
後來逢時進行《小丑醫生》田調,跟著小丑醫生在醫院表演時,那段記憶又浮現腦海,但病房的顏色從灰暗變成彩色,讓她以更正向的方式看待那段時光,「如果能重來,我其實很想跟爺爺說,你想不想再跟這些人再見一次面?即使是最後一次,也要讓爺爺跟他們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