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熙根據今年以來台灣的境外移入數及本土感染案例變化的時間軸,提出台灣接下來發生社區感染機會不大的兩個觀察指標,第一是每週累計新增的本土感染案例不超過20個;第二則是只要本土傳染個案數不超過確診總數12%,「可以預期不會出現第二波流行」。
清明連假的這波群聚會不會引起感染?陳秀熙也說,必須看未來兩週發展。即使有小型群聚感染,希望台灣的減害計畫(戴口罩、減少大型活動、保持社交距離、大眾運輸系統監測等),一定會阻斷社區的第一波流行,而不會像國外一樣出現第二波的社區大流行。
而武漢肺炎(亦稱新冠肺炎,COVID-19)在全世界大流行,大部分國家民眾感染後產生抗體,那台灣民眾如何因應?對此,陳秀熙認為,利用境外阻絕、隔離檢疫及減災計畫防止社區爆發流行,爭取時效等待疫苗開發,利用人類科技文明產生抗體。陳秀熙表示,萬萬不希望用「佛系」自然群體免疫方式產生抗體,因為這樣的做法將會犧牲部分免疫力較差的民眾,是一種「健康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