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宗教為名的交流,在爾後10多年間出現轉化,交流下的經貿效益躋身向前。例如一九九一年福建省東山縣銅陵關帝廟開辦的「關帝文化節」,是兩岸宗教文化旅遊的濫觴。
與神同行的名利場
10年下來,「關帝文化節」為中國地方帶來經濟利益與發展,尤其讓落地的台資項目顯著成長。東山縣政協副主席的劉小龍便曾在一段訪談中便強調,文化節得要「搭好關帝臺,唱響經貿戲。」
1994年首創的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更是宗教交流活動中發展最迅速的一支。大量參與的信徒夾帶商機,到了1997年第二屆「媽祖文化旅遊節」,還同時掛褡舉辦了「旅遊經貿洽談會」。
發展至2006年,這項文化活動的主辦單位,已從地方政府躍升為中央等級的海協會、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協辦的則有台灣旅遊業六大工會,中國中央將其視為重點發展項目。
宗教交流活動為中國帶來人潮商機,加上因為「涉台」身分符號,降低了開發管制,「這中間就出現了新玩法。」熟稔地方派系與宮廟廟務的阿喜(化名)以不少大型宮廟和中國地方政府聯名開發的宗教文化園區為例,「這些園區號稱台灣宮廟和台商要投資進駐,實際上有的宮廟只是賣名,台商也不一定真的有投資。真正用意在掛了這一名號,開發的阻力馬上變小,方便地方政府圈地。」
至於宮廟願意聯名開發,圖的便是廟務管理階層的成員中,不乏有人也在中國經營生意,「人脈就是資源。彼此給個方便,人脈就搭起來,未來要做生意也有管道。」阿喜說道。
助改建廟宇 安插人際網絡
穿梭兩岸下累積的人脈和生意機會,進一步滾動更多裙帶關係。在中部地區曾擔任地方政治幕僚的阿童(化名)提及,「其中一種手法,就是透過協助中、小型廟宇改建來串接起更大的關係網絡。」
「台灣許多中、小型宮廟長年香火停滯,水電費都繳不出來,傍晚五點就得關門。突然有大宮廟頭人說要幫你改建一下,增加香火,而且還不要你出錢,以後再慢慢還就好,很多人聽了都會願意啊。」阿童描述著這一過程。
參與改建後,提議改建的大宮廟頭人,有時會用建材匱乏,需要臨時更換石料為由,將整批廟方管理階層拉去中國遊歷一番,一趟旅程下來,廟方被招待得服貼,自然同意更換改建用料,但一來一往卻也讓改建經費暴漲,這筆帳自然日後是要慢慢還的。
有時改建完,又剛好屆臨廟方管理委員會改選,協助改建的大宮廟頭人便安插自己親近的人馬入主管理委員會,「你說這些大宮廟頭人要幹嘛?其實他也沒有幹嘛,但他就是植入一個細胞在別的宮廟裡,如果這間宮廟的管理人員剛好也在經商,那彼此人脈就拉起來了。」阿童形容。
在中部進行民間宗教研究的學者舉例,這類改建案中最極端的案子,莫過於2018年遭拆除的彰化碧雲禪寺,當初比丘尼找了人改建,最後經費暴漲至3千萬元,比丘尼無力還款,導致廟產被對方侵占,甚至插上五星旗,改裝成「五星旗愛國教育基地」。直到去年土地被法拍,比丘尼才花了1千多萬元買回原本的廟產。
謁祖被擋駕 不能說的政治
宗教交流的經濟含金量愈來愈高那些年,交流創造的經濟利益是雙邊共同的語調,但政治仍是不能說的暗號。
2004年,礁溪協天廟主委、同時也是民進黨黨員的吳朝煌參加了「228牽手護台灣」活動,吳朝煌作為宗教界代表之一,與爭取總統連任的陳水扁一起敲響和平鐘。
吳朝煌是中華道教關聖帝君弘道協會創辦人,在80年代便帶頭領著信徒到東山關帝廟謁祖進香,剛去中國交流時,對方還安排統促黨總裁張安樂—當時他還不能回來台灣—和他下榻同一處,有意讓二人相交。
「但2004年我帶團走小三通要去東山關帝廟,就被攔住了。」吳朝煌說,那一次他從金門走小三通進廈門,對方看了證件,只說他的台胞證不能用,隨後把人請到飯店,隔日送回台灣,「我猜是因為參加『228牽手護台灣』才進不去。但你也不用問,他們也不會跟你說原因。」直到馬英九上台,吳朝煌才解禁,為何解禁,也沒有任何說明。
2009年首場海峽論壇開辦,論壇同時也夾帶宗教交流行程,每年吸引不少台灣民間宗教人士與會。曾參與過第二屆海峽論壇的民進黨籍前彰化市長邱建富說,由於彰化市16座宮廟,包括主祀媽祖的南瑤宮都由市公所代管,市長同時身兼這16座宮廟的管理人。公職與神職兼具,在他當選市長後,中國隨即透過宗教名義與他接觸,2010年,他也以宗教人士身份赴陸參加海峽論壇。
「那一年很敏感,因為執政的國民黨在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前1年又有前民進黨立委許榮淑去參加兩岸文化經貿論壇被開除黨籍。」邱建富笑說自己為了能成行,還先向黨中央報備才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