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片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有個少年會趁夜半無人時到戲院偷海報和劇照,勾起他深藏已久的兒時記憶:「這是我的祕密,小時候經過戲院,看到海報和劇照都好想把它帶回家,心想如果我有這個東西多好!」在小小心靈裡萌芽的念想,成為他長大後從事電影相關工作的動力之一。
劉嘉明政大新聞系畢業後,選擇赴美國念電影,原因是他體認到,新聞記者必須要平衡、客觀地報導事實,「可是當情感太濃、報導事實也無法解決問題時,你寧可讓情感取而代之。我認為電影是非常好的媒介,可以讓我比較不負責任地去處理我想要講的故事。」
從美國回台後,他執導過《三十而立》,也參與舞台劇的演出和編導工作,並在電影台擔任過節目總監。後來,他相繼成立電影發行公司佳映娛樂,以及專職製作的想映電影公司,後者推出的作品包括《亡命之途》《十年台灣》《夢想續航》等。
雖然如此,劉嘉明仍視自己為電影圈的邊緣人:「我與大部分在國內、同世代的電影工作者,走的是不同的路徑。雖然我在美國念書,學院的電影製作碩士主要是在編導工作,且畢業論文就要交一部作品。可是我回頭看那樣的經驗,真的只是入門。」
他認為,電影畢竟還是需要長期實做、才能在過程中學到東西,「電影這個行業,有師父帶著入行,我覺得會滿好的,只是我沒那個機會。」因此,即使已有這麼多年的電影相關工作經驗,劉嘉明仍覺得自己是邊緣人,「沒有真正跨到電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