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雲豹最早由英國科學家斯文豪(Robert Swinhoe)發現,1862年首次記載於文獻,原住民中更有「雲豹文化」,排灣族也將之視為「聖靈」。但科學家從2001年起,在山林長年追蹤調查都未見雲豹蹤影,2013年才認為牠可能已經滅絕。
漫畫《雲之獸:來自遠古的守護者》(以下稱《雲之獸》)計畫緣起於國立臺灣博物館(以下稱臺博館)。臺博館館長洪世佑表示,隨著3C產品發達,愈來愈少年輕人願意進入博物館,「希望透過跨域合作,把更多人帶進博物館。」此次以博物館元素結合漫畫,盼喚起大眾對稀有物種、生物多樣性的珍視。以成效來說,《雲之獸》日前在臺博館舉行新書座談會,便有不少人因這部漫畫第一次踏進臺博館觀展。
《雲之獸》描述雲豹家族的故事,從雲豹間的競爭,到人類進駐山林,最終僅存的雲豹成為博物館守護者,夜裡還出現讓動物標本活起來的「驚奇博物館」,以溫暖又魔幻的敘事方式,勾勒稀有物種滅絕的過程,展現濃烈情感。
臺博館成立於1908年,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日治時期就典藏7件台灣雲豹標本,從胎兒到成年期各階段都完整保存,被列為一級典藏品。漫畫家漢寶包表示,申請至臺博館庫房觀賞雲豹標本,「眼前的標本都有代代相傳的故事,最後牠們都匯集到博物館,讓我很有感覺。」此靈感也串起《雲之獸》的故事架構;他還透露,《雲之獸》的核心概念是「生存」,與電影《神鬼獵人》的調性、氛圍接近,因此一有空就會看這部電影,保持在創作狀態。
創作初期,漢寶包先在臺博館素描雲豹標本,記錄雲豹的特徵跟斑點,完成角色設定後,再請臺博館研究員校正。《雲之獸》裡每隻雲豹外觀都經館方審核,光調整一張彩稿的雲豹斑點,可能就要耗費半天的時間。漢寶包原本不知道雲豹腹部也有斑點,「因為無法看到雲豹翻肚,但臺博館很快就挑出bug(錯誤)。」
另外,漫畫裡提及不少原住民及台灣文化,由於只有短短幾個月時間創作,漢寶包先閱覽大量圖片,建築物則參考論文,「先快速捕捉氛圍,畫出來再請專家回饋意見。」臺博館為此還請中央研究院協助,力求正確。
如何在「娛樂性」及「傳達科普知識」中拉扯,則是漫畫家創作的難題,因為怕過度要求正確性,而侷限自由度。漢寶包回憶,第一次劇本審議會議時,由於不知道臺博館的底限,他寫了一個模稜兩可、安全牌的劇本,「館長(洪世佑)看完卻說『有些保守』,還問我『你知道漫威嗎?』」此後他開始放膽創新,還加入博物館鬧鬼的情節,沒想到臺博館並不反對,讓他相當意外。
創意一定要尊重專業,才能將作品成功推廣出去。
對於臺博館顛覆公家機關「保守」的刻板印象、讓漫畫家天馬行空創作,洪世佑表示,以前在文建會(文化部前身)任職時,部會曾推出一本雜誌,但他在編輯過程中發現問題,「本來很有特色的刊物,各單位卻用自己的角度把內容改成官方文字,推出三期就結束了。」這讓他學到「創意一定要尊重專業」,才能將作品成功推廣出去。因此這部漫畫《雲之獸》,洪世佑只要求兩個原則:雲豹外貌的正確性、不要踩到原住民文化的禁忌,其餘可自由發揮。
《雲之獸》是文化部前瞻計畫「新媒體跨平台內容產製計畫」下的產物,由臺博館公開招標。根據政府公開標案資料,該案最後由蓋亞文化以新台幣111萬元承製,作品著作權、版稅、改編或周邊商品等衍生權利所有相關收入歸屬臺博館,也因此漫畫家的稿費較一般商業出版高一些。
漢寶包曾以《龍泉俠大戰謎霧人》獲得金漫獎跨域應用獎,「他很擅長用漫畫說故事,情感表達直接,戲劇性也夠。」在蓋亞文化漫畫部總編輯李亞倫眼中,漢寶包過去唯一的缺點是「想太多」,導致遲遲無法下筆,但政府標案有結案日期壓力,激發漫畫家創作潛能,《雲之獸》反而成為漢寶包歷來最滿意的作品之一。
李亞倫強調,蓋亞過去出版許多台灣歷史題材相關的漫畫,「如果背後有博物館支援,可以增加作品的深度跟廣度。」除了《雲之獸》,蓋亞還會陸續與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臺灣美術館與淡水古蹟博物館攜手推出漫畫作品,漫畫家跟國家博物館以對等的關係合作,「這對漫畫家地位的提升,以及台灣人對漫畫家的觀感會有一些改變。」
漫畫家跟國家博物館以對等的關係合作,對漫畫家地位的提升有所幫助。
李亞倫表示,這次臺博館為《雲之獸》舉行記者會,以及作品相關展覽,「這對中小型出版社來說比較難做到,也是與博物館合作的好處之一。」漢寶包更將《雲之獸》手繪原稿捐給臺博館,成為館內12萬件典藏品中唯一的漫畫作品,讓民眾能在博物館欣賞台灣漫畫,意義重大。
洪世佑認為,《雲之獸》把雲豹變得相當可愛,成果出乎意料地好。另外,臺博館還獲文化部補助259萬元,預計邀插畫家設定台灣雲豹的IP角色,希望開發周邊文創商品或製作動畫短片,推動跨域整合,期待未來台灣雲豹可以像「鋼鐵人」般,變成獨特的角色;至於《雲之獸》也不排除出版續集,以持續推廣台灣雲豹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