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7 05:58 臺北時間

【末日惡兆1】他在台灣錄到魚的叫聲 卻意外聽到珊瑚瀕死的哀號

mm-logo
文化
全球暖化,海洋熱壓力節節上升,致使台灣在2020年發生最大規模的珊瑚白化事件。(台灣潛水提供)
全球暖化,海洋熱壓力節節上升,致使台灣在2020年發生最大規模的珊瑚白化事件。(台灣潛水提供)
你聽過魚的叫聲嗎?海底世界被認為安靜無聲,實際上,許多海洋生物會發出聲響、進行溝通。其中珊瑚礁是海中聲音最豐富的地方。但隨著全球暖化,對溫度敏感的珊瑚礁頻頻白化。一月中,中研院發布2020年的台灣珊瑚白化調查,發現珊瑚礁的聲音正在衰微,而它的哀鳴,更是全球環境災難的預警。
「妳注意過電影如何呈現人類在水下聽見的聲音嗎?」法籍聲音藝術家Yannick Dauby說:「總是咕嚕咕嚕。」但那是不正確的,「咕嚕咕嚕是人背著氣瓶下水時發出的呼息,而非海洋的聲音。」Yannick領我走進書房,點開電腦中的音檔,房間隨後環繞一塊油脂豐滿的三層肉在鍋裡煎熬的劈啪聲響。然那並非油花彈跳,而是他利用特製水下錄音器材捕捉到的槍蝦聲音。
Yannick Dauby是法籍聲音藝術家,長年記錄海洋聲景。
全世界有上千種槍蝦,絕大多數生活在熱帶礁岩海底。槍蝦有一隻特化的螯,捕食時會將螯指快速闔上釋放空蝕氣泡。釋出的氣泡會因壓力而塌陷,產生的衝擊波可以震碎玻璃、擊暈獵物,發出響亮爆音。當一群槍蝦一齊發出聲響,甚至可以干擾海底聲納運作。
又如金鱗魚科的魚是夜行性動物,白天常躲在洞穴內。若受干擾,會發出像啄木鳥啄木一樣的「dou-dou」聲響。至於雀鯛科非常吵鬧。牠們是神經兮兮的守衛者,當有威脅逼近,就會嘰嘰叫囂宣示領域。然而雄魚求偶,卻會發出類似貓咪的撒嬌呼嚕。不只魚類,當海膽覓食,牠們的刺棘會擦過礁石,像人類腳步,喀噠喀噠;若尋獲海藻、開始啃食,牙齒則會與礁石摩擦,發出刮擦刮擦的聲音。
如同人類,海洋生物也會靠聲音溝通,藉此劃定領域、吸引配偶,乃至尋覓自己適合生存的棲地。人類以為的沉默境地,其實萬分嘈雜。約有1/4到1/3的海洋物種,在生命週期需依賴珊瑚礁,使珊瑚礁區域成為海中生物多樣性最豐之處。探索、分辨珊瑚礁的聲音,成為Yannick近幾年全心投入的事。
澎湖東吉嶼是珊瑚礁保護區,藍色珊瑚生長茂密,有薰衣草森林美名。(蘇淮提供)
Yannick對珊瑚礁的迷戀要追溯至童年。他出生於1974年的蔚藍海岸,門前是地中海,門後是阿爾卑斯山,大自然就是他的遊樂場。年紀稍長,他會與加入地質協會的父母一起採集化石,並常溜進建造於懸崖上,由前摩納哥親王、海洋學者阿爾貝特一世,於1910年建造的海洋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有全球首創的水下投影,引領Yannick認識亞熱帶海洋因珊瑚礁所孕育的獨特面貌,「多彩、瑰麗、複雜,是有別地中海僅有水草、海膽、種類單純的魚類的海底世界。」
童年養成讓他夢想成為海洋博物學者。但高中接觸攝影,浸泡在圖書館的影音區,讓他受實驗音樂吸引,最後選擇音樂學院就讀。Yannick專攻編曲,並以各類原始聲音或錄音器的合成聲音的「電子原音」作為素材。日後進一步研讀音樂人類學,試圖透過聽覺打破文化界線,並開始進行戶外聲音採集。初始,他好奇自然與人類物質碰撞產生的抽象聲音,如風吹過人類架設於山中的電線時,會發出笛鳴一樣的聲響。但有別早期尋找衝突產生的聲音張力,Yannick後來關注如何透過聲音跟聆聽,去思考人與物種的關係。
Yannick Dauby在歷經2008年的澎湖寒害後,立志要記錄珊瑚礁的聲音。
2004年,他隨同樣身為藝術家的妻子蔡宛璇來台,返回老家澎湖。蔡宛璇的表姑丈是退休漁夫,吆喝Yannick去浮潛。第一次踏入澎湖的海,Yannick說「好熱」。而這高於地中海的水溫,催生了他兒時感到目眩神迷的畫面。
「第一印象是『好多東西要看啊!』『這是什麼奇怪的生物?』像海蛞蝓,我在法國只看過一隻,且牠是黑色並死掉的;澎湖的海蛞蝓有各種顏色和大小,甚至有會發光、帶著細毛、被光照耀後會變色,無法用一般相機清楚拍攝的櫛水母(Comb jellies)……太有趣,像外星世界。」
他形容自己美夢成真。只要有空,便潛入海裡辨識生物、觀察牠們的行為,並發想錄下珊瑚礁生物的聲音,只是沒有特別積極。但2008年一場史無前例的寒害讓他意識,再不行動,將會太遲。
2008年2月,蒙古大陸冷氣團持續增加,中國又大量融雪,稀釋鹽分,低溫低鹽的中國沿岸流越過雲彰隆起,影響澎湖及台灣西北半部沿岸。加上強東北季風長達一個月,使澎湖水下10公尺溫度,持續半個月都僅11.7°C。Yannick說,當時澎湖水族館養殖的石斑魚都已凍死,水族館卻沒有任何說明,只是持續推廣觀光,希望民眾大口吃魚。「那一年,我覺得自己開始討厭澎湖人。」
多年後回憶,Yannick語氣仍帶微薄的責怪——為何多數人類看到魚只會聯想「好不好吃」「新不新鮮」,頂多就是「漂不漂亮」,而不曾好奇「魚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牠怎麼存活、牠思考什麼、觀察什麼、經歷什麼?」大眾的無感讓他憤怒,加上深受氣候變遷影響震撼,「所以開始思考用聲音做些事去消化感受。」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7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