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代半導體半絕緣SiC(碳化矽)基板市場中,美國CREE、Ⅱ-Ⅵ及中國山東天岳3家公司合計拿下近98%的市占率。如今,廣運集團旗下的盛新材料卻能一舉突破封鎖線,成為台灣唯一有能力生產半絕緣SiC基板的業者,讓人看到台廠在第三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潛力。
「我們投入SiC領域是天意。」廣運集團執行長、盛新董事長謝明凱半開玩笑說。原來謝明凱會投入第三代半導體,全因3多年前,一場政大EMBA的同學餐會,剛好坐在全新光電董事長陳建良身邊的他,聽到正在講電話的陳建良提到「缺貨」兩字。「我心想,現在是什麼世道,竟然還有電子產品缺貨,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SiC基板缺貨,剛好廣運也在找轉型機會,於是就研究起了第三代半導體。」謝明凱回憶。
謝明凱對本刊透露,「一開始,只是想買台長晶爐回來研究如何生產SiC基板,但設備商說只買一台不賣,只好硬著頭皮砸下上億元買了5台機器,卻意外成為當時台灣產能最大的SiC基板廠商。」沒想到,這消息一傳出去,許多從業人員認為盛新是玩真的,紛紛加入,才得以建立堅強的研發團隊,抓住第三代半導體起飛的契機。
不只如此,盛新未來的業務發展也因中美貿易戰而受益。因為半絕緣SiC基板主要用於航太與國防工業中,因事涉國家安全,所以歐美均要求不得用到中國的零組件;同時間,中國也刻意排擠美國的產品。此外,無論是半絕緣或用於電動車的N型SiC基板,CREE等業者既賣wafer(晶圓片),同時也生產產品與客戶競爭,所以下游客戶都想找second source(第二供應商),擺脫被牽制的困境。「盛新剛好站在一個有利的發展位置。」謝明凱笑著說,並且在花了1、2年的時間跑了許多客戶之後,更加確定盛新的機會所在。
不過,客戶願意給機會,成本還是得有競爭力,透過廣運研發出自製的長晶爐,成本低於市場同級設備一半,讓盛新在降低成本方面獲得重大突破,一舉拿下台、日、美共6家大客戶的測試訂單。
「自己只負責出一張嘴,一路找人、找資源,一路學習,逐漸摸索出核心競爭力。盛新的長晶爐目前已可自製,也順利量產,國外的一線大廠,包括Cree等,長晶爐多數是自製,因為必須將製程與設備透過經驗的累積加以結合,才能夠做出高品質的產品。」謝明凱滔滔不絕地解釋著長晶爐自製的意涵。
針對第三代半導體的市況,謝明凱表示,從客戶一路開綠燈,願意跟盛新密切合作開發產品這件事情的速度加快來看,可以明顯感受到市場的熱度;要不然,客戶怎麼會這麼快速地想要採用你的材料,而且馬上拿來測試。重點是,客戶測完之後,還願意把數據提供給盛新,讓盛新馬上去改善,改善後再給盛新小量的試產單,顯示市場熱度的確慢慢起來,客戶才願意積極測試盛新的產品。
盛新在第三代半導體半絕緣SiC基板的技術能力看在許多客戶眼裡,而且竟然有日商表達入股,甚至是合併的意願。謝明凱說,聽到日商表達這樣的意願時,自己覺得蠻surprise。不過,盛新不太可能跟日商合併,但只要有利於讓盛新永續發展,自己並不排除引進策略型股東。事實上,之前有人來談過,希望盛新幫忙設廠代工。
看到盛新目前初步的成果,謝明凱感慨地說,一路走來,挫折和壓力一直都在,從實驗室到工廠量產,每個月至少都要燒掉700萬元;自己想說錢都砸了,絕對要拚出個成果,若能通過客戶測試單的關卡,每年第一季或第二季就有機會,正式成為客戶的量產訂單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