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一個出口
我最開始創作,確實與許多人相同,是尋找在單調、緊湊的忙碌日常之中,一個能讓情緒與創作慾宣洩的出口。後來有幸受到鏡文學編輯賞識,才正式思考自己的創作道路,該如何從「出口」連結到更廣、更深的層面。
後來,我得出的心得是:我想透過文字,去體驗、求問、對話在日常生活中沒有機會遭遇,卻一直在腦內醞釀的議題。《傳家之味》就是依循著這種創作思路所寫下的作品。
一部交織地理與美食的漫畫
早在創作《傳家之味》以先,我很認真地追過一部由日本漫畫家柳原望所創 作,名為《高杉家的愛心便當》的作品。這部漫畫沒有緊湊的劇情,也沒有精緻或壯麗的畫風,卻以樸實同時細膩的手法,呈現出日本的人文地理之美,以及作為監護人與被監護人的男女主角之間,充滿溫馨、彼此扶持、治癒的情節。
美食是《高杉家的愛心便當》中不可或缺的主題,串起了人與個人、與地方、與家族之間的千絲萬縷,譜就成每個人的自我認同與記憶圖騰。
我對這樣的概念感到強烈的嚮往,也為作品中明明是監護人與被監護人,卻偶有傾慕與曖昧的男女主角關係感到趣味。
因此,我可以不忌諱地說,《傳家之味》創作之初的構想與期待,很大一部分受到《高杉家的愛心便當》的影響。
不只是影子,更是內在的迴聲
然而,單純挪移《高杉家的愛心便當》之中的概念與情節,不能滿足我寫作的企圖,所以我更仔細思考落筆的角度與劇情的可能性,最後決定回頭探究自己的成長歷程。
我個人並非來自典型的家庭,家父家母很早便離婚,自此以後我便跟著母親一路顛簸,見證她母性強韌的一面。
我與母親的關係很親密,無話不談,有時甚至直接以姓名相稱,以傳統華人家庭倫常來看或許沒大沒小,但也因此跟母親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我幾度與母親相談中,得知外婆同樣是一肩扛起家庭大小事的堅韌女性,但她強勢的個性也造成家中不少衝突,而我母親則在人生歷程,尤其是同為人母後,時常在內心提醒自己別重蹈外婆的覆轍。
這樣的母性形象,以及母親心中對外婆的重合與拉扯,使我產生了一個討論母女關係的寫作企圖,但我畢竟不是母親本人,因此,便想到藉由一個第三者, 也就是《傳家之味》中,作為女主角沒有血緣關係的叔叔的男主角的觀點,來觀看、體會女主角與已逝母親之間的愛恨與追隨。
味道的傳承,是記憶的延續
《傳家之味》中,男主角有幸承襲了女主角印象中母親的廚藝,因而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媽媽的味道,對女主角來說就是家的味道,那些只有在家廚手中才會出現的技法與非主流的調味,便是標誌出這個家獨一無二之處的特色。
我個人也酷愛烹調,作品中每道作品都曾在現實中試煮過,寫作過程中也查過不少其他人的做法,才真正體會到百家百味,也更增加了寫作過程中的趣味。
對於不熟悉的人來說,一道菜的味道就只是味道,但對體驗過那個味道象徵的種種的對象而言,這道菜便是開啟回憶大門的鑰匙。
這也是我經歷過九二一地震,幾度搬家後,對於家的印象,最深刻的體會,更是創作《傳家之味》時,最希望透過故事與讀者討論,關於家、關於味道,以及關於人與人之間的獨特連結,那種難以言述卻又熟悉的親情之間,各式各樣的趣味與可能性。
《傳家之味》於鏡文學官網連載中,閱讀請點>>> https://bit.ly/3H9u7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