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本刊調查,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各國政府開始投入沼氣發電,還吸引許多大型跨國企業投入。而在台灣,產官學近年也卯足勁大力推動,如今,台灣推動沼氣發電的成果已成為東南亞取經的對象,甚至派人來台觀摩。「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包括泰國卜蜂等企業都曾來台觀摩過沼氣發電的案場,評估整廠輸出的可能性;若非疫情阻礙,台灣沼氣業者已在海外市場有所斬獲。」李志杰透露。
不只如此,為因應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將於2026年生效,未來要對進口高耗能產品收取碳關稅,讓台灣排碳大戶四處尋求解決之道。「像是亞東、長春、台化都曾經尋求協助;更有某業者表示,若能拿到碳權讓客戶的訂單順利落袋,縱使虧錢或發電的錢都給畜牧業者,也願意出錢資助。」李志杰興奮地說。
究竟台灣該如何發展沼氣能源相關產業?本刊詢問多位專家,大家普遍認為,「設備國產化」並非台灣發展的當務之急,反而該透過完善的法令與補助計畫,催生更多的沼氣發電案場,以實戰培養具國際競爭力的系統整合業者,「像永豐餘、漢翔、台以環能及亞氫動力等業者,都在沼氣案場的開發上著力甚深。」一位專家對本刊說。
李志杰表示,現在國際上都是講求整廠輸出,而非單一設備的銷售,整廠的設計規劃是最有效率,發電最高,而不只是單單賣發電機或厭氧設備,整個產業鏈的建構,帶著廠商一個案場一個案場做,不同的案場應該搭配怎樣的發電機、厭氧設備及儲能裝置等等,累積足夠的經驗之後,後面自然有機會到國外發展。
台以環能總經理柯忠昇則對本刊表示,歐美將沼氣轉變成甲烷再純化成天然氣,在台灣熱需求沒有像北歐那麼強,所以就往發電的方向發展居多。如果把沼氣當作能源,在再生能源中所扮演的角色,絕對無法優於風力發電或太陽能。但跳脫能源的角色,沼氣其實還有很多附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