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北藝大校長邱坤良打算向教育部遞案成立電影系所,於是請李道明著手規劃。李道明透露,1983年於美國念電影時,畢業考的研究題目可以自擬,當時他擬的題目之一就是「如何開辦一個電影系」,因此對電影系所的成立早有想法、且有些基礎。
後來李道明提出洋洋灑灑的電影學院計畫,雖獲教育部同意,不過受限經費,給了幾個條件:「第一是學院規模太大,先從規模較小的開始,因此先成立研究所;第二是不給專任教師員額。後來邱校長支持,從學校掌握的總員額撥了3個員額:我和焦雄屏是唯二的專任教師,另加一位行政人員,只給一點錢籌備,就這樣成立電影創作研究所,在2003年開始招收第一批學生。」
當時台灣電影非常不景氣,大批從業人員紛紛轉行,因此北藝大電影創作研究所以培育新人才為重點,希望台灣電影復甦後,這批人能立即銜接,對於學生的要求也訂得很嚴格。因經費有限,無法提供太多器材,所以錢要花在刀口上,「要聘到最好的老師、要找成熟的學生、給他們最嚴格的訓練」。
李道明說,那時一般研究所大約修3、40個學分,但北藝大電影創作研究所規定要修60幾個學分,因此幾乎無法在3年內畢業,大部分都要5到7年。此外也規定導演組學生畢業前要拍2部影片,其中一部要入圍影展或在電視播出,另一部則是畢業作。為給學生在電視播出的機會,李道明也與公視洽談,公視提供3部短片的名額,讓學生們提企劃案申請,彼此競爭,激發更好的品質。
2003年第一批學生約在2008、2009年時畢業,此時台灣電影剛好因《海角七號》出現生機,不少人現已成為台灣電影產業的中堅份子。李道明表示,「因緣際會採取的策略獲得校長支持,學生也很上進,讓台灣電影變成今天這種狀況,我覺得我們也有盡到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