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製林靖傑補充:「轉譯其實很困難,導演與藝術家先要閱讀、分析、理解葉石濤的文本,再從中擷取片段,進入各自擅長的創作形式思考,一起工作,找到共識。站在監製立場,我一方面鼓勵導演儘量展現想法,另一方面卻因篇幅和預算有限,要不斷把導演拉回來。」
不過許卉林說,合作的藝術家即使知道限制,仍全力投入,激盪新的火花。例如:片中以落語形式改編葉石濤小說《群雞之王》時,雖已選好摘錄的段落,但戴開成與曾伯豪2位表演者顧全整體的表演流動性,全篇改編,讓導演選取。
另外,小說《葫蘆巷春夢》以舞台劇展現時,文中提到臭味與養豬,許卉林安排演員戴上豬頭套,最後更摘下頭套,戴在飾演葉石濤的莊益增頭上。這個動作不在文本裡,卻產生視覺的衝擊,是神來之筆的意象,彷彿隱喻葉石濤寫作生涯被套上豬頭。影片裡每種藝術形式轉譯,許卉林都全程參與,直到完成,再準備下一種形式的改編。涉入之深,讓林靖傑認為,此片中許卉林已不只是一部紀錄片導演,而是好幾個作品的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