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展氫能、地熱,布局智慧綠能加油站,中油啟動一連串的轉型動作。李順欽在接任董事長大位的那一天,脫口而出「原油當作燃料的時代已經過去」「中油將從CPC蛻變為GPC(綠能公司)」;不單如此,李順欽還誇口中油轉型後,將以高品質的材料打入台積電等電子大廠的供應鏈。
為了積極推動轉型,中油開始與外面的企業與機構展開密切合作。以地熱發電相關的探勘為例,台灣中油就拉了台泥企業團與中央研究院一起合作。然而,細數中油的轉型布局,最令人意外的,當屬中油竟然已悄悄地在太空產業插旗,在科技部轄下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以下簡稱國家太空中心)的協助下,完成太空級碳纖複合材料產品之研製。
「中油就像自己的孩子,這個孩子資質很好,但上課卻在打瞌睡,不知道自己要做甚麼。有一天,這個孩子突然醒了,發憤圖強,把自己的能量都發揮出來,這種感覺真的令人非常非常高興……」前經濟部長、現任總統府國策顧問何美玥,在中油、國家太空中心及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金屬中心)三方合作共同簽署備忘錄的記者會上,用這幾句話形容出她對中油順利研製出「光學酬載複材圓筒」等衛星複材元件的感受。隱隱約約也透露出,中油只是深藏不露,能跨足太空產業,其實是長期努力的成果在一瞬間爆發!
據了解,李順欽除了是中油董事長,還身兼經濟部循環技術暨材料創新研發專區有機材料領域召集人。換句話說,在外界不太知道的狀況下,中油已經默默在循環經濟與創新材料領域鴨子划水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這是歷史性的一刻!也是強強合作的成果!」李順欽用這一句話來形容中油與國家太空中心及金屬中心三方的合作,讓人感受到他內心的喜悅。
李順欽說,面對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淨零碳排已是普世價值,中油身為能源公司、石油公司,更是首當其衝。但是,這雖然是危機卻也是中油轉型的契機,怎樣把石油、石化產品變成更尖端的材料,提供給電子、半導體、太空、生技等等產業,將是中油轉型成功的一部分。而與國家太空中心的合作,正是中油從燃料轉型成材料的成果之一。
針對這一次合作的契機,李順欽表示,國家太空中心過去在衛星計畫中所使用的碳纖複合材料結構件,製造材料均為國外所生產,再輸入交由國內的複材廠商製造,或是直接由國外製造完成結構件。另外衛星推進的高壓燃料槽/閥件之管路鍍膜技術亦須仰賴國外,對國內衛星之研發有相當影響。因此中油整合國內開發之複合材料與設備進行設計、分析與原型製作,過程皆依照國家太空中心提供之規格與指導,再交由國家太空中心進行元件之測試驗證。
回憶一路走來,李順欽說,2020年4月,自己第一次到科技部參加會議,奉命擔任召集人,從綠能所、煉製研究所等單位挑選了中油的精英,就與中油的同仁一起投入有機材料的領域。之後,結合整個台灣材料相關產業業界的力量,陸續執行短、中、長期計畫,最後終於完成了這次轉型的目標。
李順欽說,中油非常感謝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等人的信任,敢把這麼重要的太空元件委託給中油,而中油也不負所望,在期限內完成任務。「光學酬載複材圓筒」看似其貌不揚,卻是許多人心血的結晶,它必須能夠承受負攝氏零下100度到攝氏200度,約莫300度的溫差,熱膨脹係數等功能必須非常好。令人欣慰的是,由精製瀝青所衍伸出的碳纖維複材剛好符合這樣的產品要求,才能順利接下國家太空中心的委託案。
持平而論,國家太空中心能夠給予中油的訂單量,與中油現行的營業額相比,根本就是九牛一毛。不過,卻讓中油有機會向全世界的太空產業相關業者,展現中油在太空產品相關複合材料的研發、技術能量。
根據資策會MIC數據資料指出,全球衛星產業規模於2020年達2,706億美元,預期至2040年達到9,252億美元。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國家太空中心將中油領進產值上兆新台幣的太空相關產業之後,接下來,中油能不能順利揚威全球太空產業,就要看中油自己的本事了!經濟部長王美花在致詞時表示:「希望中油再努力加油!」簡短的一句話,似乎希望中油能再加把勁,最終能打進太空產業的國際盃。
值得一提的是,中油所研發的複合材料,不單是能用運在太空產業,也有機會運用在離岸風電的新興熱門產業,對中油朝著綠能的方向轉型,也是有加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