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熟悉台灣歷史與民主進程,又讚揚台灣民主社會,常被說比台灣人更台灣人。「『台灣人』是一個中性詞,但是台灣人覺得『我認為你是台灣人』是誇獎,我覺得這是台灣社會處在一種危機感,有人覺得你願意替台灣說話,就很多人謝謝你愛台灣。」他認為,「愛台灣」也是個中性詞,「比如說我愛吃豆腐,是我的習慣,『謝謝你愛吃豆腐』基本上是賣豆腐的人才這麼說,但在台灣這就是一個道德標準,你不愛台灣就很難混下去。至於台灣(的政治人物)什麼時候可以自由說『我並不愛台灣』也能當選的話,這才是國家的正常。」
他提起最近在圖書館申請借書證,「卡的預設密碼是英文的愛,後面是台灣,我想台灣多缺愛呀,申請密碼也要設定為愛台灣。」台灣在他眼中,是缺愛的國際孤兒。「我覺得台灣在國際社會受到非常不公平的待遇,應該幫助台灣在國際上有尊嚴,這是我個人某種意義上做為媒體人的使命。另外,台灣隨時可能被中國騙,那群騙子當年騙過很多人,也騙過我,台灣人還有一堆人上當,我就趕緊為你們敲敲警鐘。雖然我不能干涉內政,但我可以喊:『小心呀,這群人是騙子。』但我是不是愛台灣?是不是站在台灣角度?我不見得。哪天台灣做得不對,或是欺負別人,我也會批評,例如我也批評蔡英文對香港是過河拆橋嘛。」
拒絕度假 西裝工作狂
我們旁聽他在國父紀念館的座談,當天的主題是烏俄戰爭對台灣的影響。看見我們,他用台語問:「恁怎會佇遮?(你們怎麼會在這裡)」他目前正在撰寫前總統陳水扁的傳記,採訪了許多人,有些人講到激動處,往往說起台語,他聽不懂,必須請對方用國語重說一次,或請人翻譯。他真用功,過去以日文寫作、思考,現在不但用中文思考、在臉書上寫作,連台語都開始學了。
座談中,他提到一般記者派駐外地2、3年就調回日本,而他在中國待上10年,是因為中國不發工作簽證給《產經新聞》,缺人也無法補,他只好堅守到其他記者同事能入境為止。他說,因為自己總是寫批評中國的報導,中國發現只要發了工作簽證,就能把他這個麻煩的傢伙換掉,所以就發了,他才得以回日本。一貫的幽默,引得觀眾大笑鼓掌。
目前看來,提升《產經新聞》在台知名度的這個工作目標,矢板明夫已經達成了,甚至他本人可說是比《產經新聞》還有名。他喜歡讓自己保持忙碌—台南出生的一百歲老人楊馥成認為二戰後失去日本國籍不合理,為此狀告日本政府,他親自跑了5次採訪,每次都聊上2小時,為老先生寫了8千字傳記;除此之外,他也為了台日友好交流而奔波。
他說汪浩約他去澎湖度假7天,他拒絕了。「澎湖有什麼好玩的?一天就玩完了,其他六天沒事幹呀。」可是度假不就是要放鬆、什麼事都不幹嗎?「不行呀,我不能閒下來,不工作就受不了。」這個人永遠穿著西裝,顯然,他是個工作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