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太業者們躍躍欲試,也帶動台灣3D列印業者的新商機。
像是由金寶集團投資、2013年成立,蟬聯全球3D列印市占龍頭數載的三緯國際,一路聚焦在塑膠列印。三緯國際副處長舒家誠向本刊表示,如今3D列印最大的應用,仍處於做樣品、做模具的階段,「任何可開模大量生產的產品,都不適合3D列印,反之才有價值,全球的新趨勢就是客戶跳過代工,透過3D列印『直接製造』。」
他舉例,像是根據不同人的足形,高度客製化球鞋鞋底;又或是省去灌膜雕蠟過程,直接進行數位繪製,尺寸調整的客製珠寶;還有免去來回手工打磨過程,便能直接製造的各式牙材,都是常見的3D列印應用。
綜觀全球,根據3D列印產業市調機構Wohlers Associates指出,2021年,全球3D列印市場規模達152.44億美元;應用最廣、最熱門的前三名應用,就是是航太、醫材及車用。
令人興奮的是,最近3D列印更被業界熱烈討論,就是拿來製造電動車的電池。因為3D列印不受傳統打樣限制,電池設計不再只能「方方正正」,可以設計各種形狀,把車內空間塞到滿、大幅提高其效率。看來3D列印新應用持續發酵,對深耕多年的台廠來說,出頭天的時間即將到來。
「但要跨入這些新領域,就必須仰賴更接近工業需求的『金屬3D列印』,從2017年開始爆發,除了成為鎂光燈焦點外,現今的普及度、成熟度、精密度及價格,都漸漸被市場接受。」一位市場人士透露,如今金屬3D列印占比已從個位數衝上40%,直追塑膠類別,成長速度驚人。
但是,根據了解,金屬3D列印成本高昂,光一台機器就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美金;再加上技術門檻高,專用材料取得不易,又要倚賴專業人士不斷精進;而本土製造業素來保守,鮮少願意花大錢導入新技術,導致台灣投入金屬3D列印的廠商少之又少,全台僅有不到一百台機器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