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野喜弘是日本知名的配樂家,曾和坂本龍一聯手打造日片《永遠的仔》配樂,也和華語電影很有緣,除曾為侯孝賢《海上花》《千禧曼波》譜曲外,更曾以賈樟柯的《山河故人》入圍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他2011年執導了首部電影《Ugly》,3年前因緣際會來台拍攝 《亡命之途》,這回入選第35屆東京國際影展「現今日本電影」(Nippon Cinema Now)單元的《遠方的閃光》,是他執導的第四部大銀幕作品,上月在影展上舉辦國際首映。
在前一部作品《亡命之途》進行後製時,攝影指導池田直矢告訴半野,希望未來有機會能拍一部半野想做的電影。沒多久後半野開始思考,「我慢慢回到最根本的問題『所以電影到底是什麼』,我想了又想,我認為電影最一開始就是在一個全黑的房間,用燈光來映射出畫面,我就思考是否能拍一部電影,以一個沒有燈光的黑畫面做為開頭。」
半野笑說,起初的概念比起電影,其實更偏向藝術,「有色彩的世界對我們來說很稀鬆平常的,但我有沒有辦法透過電影來確認這所謂稀鬆平常的世界?這好像會變成一個概念性藝術,我一度有想說是否要到美術館來做會比較合適。」
他逐漸開始構思故事,想設定一個視障的少年作為主角,慢慢勾勒出了《遠方的閃光》的故事。「若主角看不見,我就能把我說的全黑房間用人類視角來呈現,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用電影的角度來看就是黑白電影,所以我利用這個概念延伸到故事,這個少年之後動了手術可以看見這世界,卻看不見顏色,然後設定在電影的最後才讓觀眾看到色彩。這麼一來,觀眾就可以經歷我想要的黑暗,再到黑白畫面,並透過最後有色彩的畫面,確認這個理所當然有色彩的世界。」
企劃的概念說來有些抽象,半野笑說:「我拿這個企劃跟認識的製片聊,大家都說這不可能拍。不過在這過程中,很幸運地有人願意協助,想辦法一起跟我去募資,才成拍出來了。這如果去跟電影公司討論,肯定會被說太冒險,應該很難拍成。」
故事男主角光住在東京,因一本寫真集決定從東京啟程。半野在編寫故事時,便想著20歲的光會離開東京,但讓他離開的動機是什麼?「我認為是需要跟色彩或是他的人生有點關係的理由,才能促使他啟程,我想到了沖繩。說到沖繩,沖繩所呈現出的顏色,不是很令人憧憬嗎?我去尋找相關的圖片時,其中有一張照片特別吸引我,讓我有『想去看看』的想法,一查發現那就是東松照明的照片,我把自己發現這張照片的感受直接寫盡了故事中。」
已故攝影師東松照明鏡頭下紀錄了戰後的日本,包含沖繩、長崎都曾是他照片中的主要舞台背景,半野將他的作品放入《遠方的閃光》,促成主角光前進沖繩、長崎的理由,也透過光在這些地方的旅程,探討戰爭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