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共識,也是台灣的目標,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RE100等將是台灣必須面對的重大貿易議題。」8月7日,由證交所與國發基金共同出資成立的「碳權交易所」正式在高雄軟體園區揭牌,總統蔡英文致詞時再度強調,台灣邁向淨零碳排已無回頭路。
除了親臨揭牌儀式,蔡英文也透露:「台灣為了推動淨零轉型所做的努力,將在2023年到2030年帶動4兆元以上的民間投資,創造5.9兆元的產值,並且提供超過55萬個相關就業機會。」
首波急需 碳盤查人才
然而,這55萬個就業機會中,第一波會產生的就是進行碳盤查的人才。一手催生碳權交易所的首任董事長、現任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就直言:「做淨零碳排就像是準備瘦身前,先要知道自己的體重(碳排放)多少,這個就是致力培養碳盤查人才的原因,而這也是做碳交易的基礎設施,需要有足夠的專業人才去做碳盤查工作。」
根據國際市調研究機構Markets & Markets資料顯示,在全球的碳商機中,光是與進行碳盤查、碳足跡管理有關的市場,預估2023年就有111億美元的規模,2030年將成長至308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高達22.2%。
究竟企業該如何邁向淨零碳排?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永續發展服務團隊負責人陳盈州向本刊表示,企業面對的碳相關問題都不太一樣,但核心問題就是要先進行碳盤查,因為訂定減碳目標之前,得先透過盤查取得相關資料,才知道後續該怎麼做。
在台商機 高達百億元
「4、5年前,我們就感受到國內企業需求,2、3年前相關業績開始爆發,我們與國內外軟體資訊系統業者合作,導入碳盤查相關軟體,手把手教企業如何做。台灣許多產業在全球供應鏈扮演關鍵性的角色,而碳盤查是企業面對淨零排放最基本的工作,相關業務未來可望成為事務所主要成長動能之一。」陳盈州如此表示。
究竟碳盤查商機有多大?據經濟部統計資料顯示,全台約有154萬家中小企業,叡揚資訊雲端及巨資事業群產品總監田欣認為,其中約有18萬或19萬家外銷相關公司可能需進行碳盤查。據了解,目前多數軟體資訊系統所提供的碳盤查服務都採訂閱制收費,每年約5萬到10萬元不等;依此推估,光是台灣市場,碳盤查相關軟體的商機就有數十億到逾百億元。
正因碳盤查的商機肥美,吸引眾多軟體業者爭相搶進。其中,在國內電子公文與醫院評鑑系統領域位居龍頭地位的叡揚,是目前搶進碳盤查資訊軟體市場的業者中,少數已經拿下實際業績的廠商。而這一切都歸功於叡揚董事長張培鏞腦筋動得快,從公司既有的產品線中挑選設計概念雷同的產品迅速修改,才能搶先同業插旗成功。
叡揚搶先 日商談合資
「碳盤查相關軟體,國內業者的起步線都差不多,叡揚之所以有機會領先同業,主要是叡揚過去曾做過一個資訊系統—醫院評鑑。醫院評鑑系統的設計概念跟碳盤查很相似,都是有一套標準讓業者依循,把醫院評鑑相關規範換成ISO14064-1等碳盤查相關技術規範,就能符合業者碳盤查的相關需求。」張培鏞自曝叡揚搶得先機的關鍵。
雖然叡揚領先同業於去年6月推出「零碳雲」碳盤查解決方案,但相關業務的業績貢獻度仍只有個位數,不過張培鏞卻老神在在,因為新軟體產品剛推出,不僅需要推廣,客戶也需要時間學習,只要累積一段時間,營收就會有顯著的增長。「我們跟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及許多管理顧問公司都有合作,加上叡揚的『零碳雲』已經上雲端,不需靠業務去跑客戶,業務推廣會比傳統方式快很多。」張培鏞說。
「過去,軟體業常因文化及使用習慣,讓有些產品不適合出海,但『零碳雲』卻沒有這樣的問題,加上選擇雲端商業模式,更有機會往海外市場走。」張培鏞向本刊表示。據了解,叡揚的日本經銷商對「零碳雲」很有興趣,有意與叡揚成立合資公司,推往海外市場。
倍力奮起 瞄準東南亞
不讓叡揚專美於前,在台灣企業財報應用軟體市場獨占鰲頭的倍力資訊,也採取跟叡揚相同的做法,從企業財報軟體產品線中找出合適的產品加以修改,已在今年上半年推出「碳管家」碳盤查相關軟體。
倍力總經理許金隆向本刊表示,倍力為近300家上市櫃公司提供企業財報軟體服務,而隨著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今年6月正式公告與淨零排放相關的S1、S2兩號永續報導準則,未來碳盤查勢必會跟財務報告書有一些連結,這對在企業財報軟體領域領先的倍力而言,將是發展相關業務有利的地方。
「『碳管家』初期雖然只提供碳盤查的功能,但之後可以依據企業需求,推出碳減量模擬等新功能,而隨著功能的增加,收費也會跟著增加。」許金隆樂觀地表示。
許金隆也認為,碳盤查相關資訊軟體是相對容易外銷的產品,「很多會計師都會建議客戶用倍力的財報系統,正因如此,有些中國企業慕名來採購倍力的財報資訊軟體。未來中國及東南亞,將是倍力海外推廣的重點。」
許金隆坦言,台灣碳權交易所的成立,讓企業意識到減碳議題的重要性與急迫性,外銷企業一定要去面對。碳盤查軟體的潛在需求比財務報表還要大,而且很難用簡單的Excel表單處理,需求還會每年延續下去。許金隆的一席話,更清楚讓外界明白,這場碳盤查風潮,為何人人都想分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