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孟衞半開玩笑地說,從2016年一路看著台灣離岸風電走來,現在台灣離岸風電大概處於青少年階段,接下來就快要「轉大人」。然而,就某方面而言,這也是最麻煩的時候,需要政府、開發商及外部財務顧問等專家,一起來協助解決許多困難的問題。離岸風電風場是靠著許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任何一個環節如果出了差錯,有風險沒有被觀察到,有利益沒有被照顧到,併網的時程可能就無法達標。
針對業界關心的產業關聯政策,林孟衞表示,開發商與供應商都有各自想要的東西,以及各自的盤算、觀點,但就大方向而言,就是風場必須如期完工。因為就數據來看,台灣去年電力的消費量是2700多億度,其中,工業部門用電約占了56%多。值得一提的是,在眾多台灣指標性企業中,台積電需要在2030年綠電使用量達60%,如何滿足半導體等科技產業對於綠電的需求,是當前台灣迫切的問題。簡而言之,開發商應該要有投資的可行性與合理利潤,而供應商應該能反映期成本並獲得利益,並獲得融資銀行的認可取得開發資金。
關於ECA(出口信貸機構),林孟衞表示,每個ECA基本上就是當地政府在背後支持,當台灣持續推動產業關聯政策時,包括輸出入銀行等未來或許就要扮演類似ECA的角色,本土供應商要隨著開發商出口到日本、越南等地時,才有後盾。
風場能否如期完工,融資順利與否非常重要。林孟衞特別強調,面對未來台灣離岸風電風場持續建置,必須擴大金融機構的參與,推出更多類似綠電信保機制的相關政策。
有別於其他講者,林孟衞特別指出,未來台灣的離岸風電風場,隨著風機數不斷地增加,由於每一部風機的生命週期長達20年,甚至是30年,所以會產生非常龐大的運維的需求,初估,整個風場的資本支出約有30%跟運維有關,故此時此刻,應該積極地累積及推動本土運維的量能。「台灣離岸風場雖然現在大多仰賴外國的開發商建置,但運維交給台灣本土的業者,似乎是一個蠻可行的方向。所以,政府應該積極鼓勵業者投入,並協助業者與國外的運維業者進行技術、管理等交流。」林孟衞語重心長地說。
林孟衞表示,其實從國安的角度思考,台灣離岸風電風場運維的本土化,是至關重要的一件事,所以政府必須及早規劃,快速地建立一個完整的本土運維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