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今天召開記者會,針對南投民眾因食用河豚中毒致死一案,副署長林金富表示,南投衛生局抽樣的河豚肉檢體已送達食藥署,後續將比對魚種及毒素,檢驗結果最快下週一出爐。
出席記者會的何揚醫師說明,河豚毒素屬於神經毒素,毒性約為氰化鈉的1千倍以上,且無法靠加熱破壞,主要存於河豚卵巢、肝臟、腸、皮膚甚至肌肉組織中,通常食用後10~45分鐘,就會出現唇舌、手腳發麻及頭痛、暈眩、嘔吐等症狀,嚴重時可能導致死亡,死亡率約61%。
因為目前沒有解毒劑,若真的因為吃河豚中毒,何揚不建議採用喝牛奶或食鹽水催吐的坊間流傳做法,反而可能增加吸入性肺炎風險,不建議病人或家屬自行操作催吐,應盡速就醫治療。
何揚警告,來路不明的貝類、螺類、章魚都可能殘留河豚毒素,國內外過去也曾有案例,如屏東民眾曾誤食織紋螺中毒,國外則是有人不慎吃到藍紋章魚中毒。食藥署呼籲民眾避免捕捉及食用河豚,以降低中毒風險,建議餐飲業者不要供應河豚,避免消費者誤食。
至於是否會比照日本推行河豚處理證照?林金富表示,建立制度面還需蒐集意見並經過跨部會討論,目前就是建議餐飲業者不要供應、民眾避免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