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電視台(以下稱原視)於2005年成立,2007年加入公廣集團,2014年起由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以下稱原文會)自主營運,主要使命是傳承原住民族語言、文化。為提升族人學習族語的動機,原文會決定以動畫為媒介吸引兒少族群,於2018年對外招標動畫片,因此促成《樹人大冒險》問世。
《樹人大冒險》由「冉色斯動畫」提案、承製,以一對泰雅族兄妹的奇幻冒險故事為主軸,描述手足間的情感與羈絆。2020年至今推出4集,第1集奪下休士頓國際影展動畫短片金獎,第2、3集獲第58屆電視金鐘獎動畫節目獎並入圍亞洲電視大獎最佳兒童節目獎,去年12月底播出第4集。
冉色斯動畫執行長姚孟超透露,早在2004年團隊就參與原住民族神話故事《原知‧原味》的動畫製作,2010年更與瑞士動畫導演恩戈勒(Robi Engler)共同製作結合原住民族文化的動畫影集《魔蹤傳奇》,因而想與原視合作。
《樹人大冒險》導演兼共同編劇蘇俊旭表示:「原住民族有許多細微的文化禁忌,為避免爭議,我們不直接改編神話,而是創造一個架空的世界觀,再融入泰雅族敬畏祖靈、保育大自然的精神。」例如泰雅族人祖先傳說是由大石頭裡蹦出來,因此在劇中建立虛構的「巨石神」角色,象徵善良的山神,作為與泰雅族文化的連結。
「選擇泰雅族,除了被崇尚勇敢獨立的民族特性吸引,也因部落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尋找族語配音人才相對容易。」蘇俊旭不是原住民,創作前須閱覽大量資料及田調,還四度走訪泰雅族部落,採訪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考究角色外觀與服飾,「動漫雖會簡化處理,但基本配色及圖案,仍要有所依據。」
前製階段,劇本會先給原文會過目再溝通修改。原文會節目部經理恩樂.拉儒亂指出,原文會著重文化的「正確性」與「知識性」,例如主角的父親在山林裡跌倒,「九芎的嫩芽搗碎後敷在傷口可止血,我們提醒製作團隊加入此橋段強化節目深度,畢竟這是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蘇俊旭表示,原文會在每集製作前先提供故事宗旨與大方向,再交由編劇團隊發想細節,例如第3集以瀕危動物與環境保護為主題,因此決定呈現泰雅族的狩獵文化,帶出族人與萬物永續共存的智慧。「他們很敬重大自然,與漢人的人定勝天觀念不同;打獵不是為了殺戮,而是恰到好處、夠用即可。」
「除了寓教於樂,如何感動觀眾、讓大人也覺得好看,是最大挑戰。」蘇俊旭指出,《樹人大冒險》有不少戰鬥場景,並著墨觸動人心的兄妹情,希望透過主角的披荊斬棘,帶給族人孩子更多自信。
《樹人大冒險》生動又道地的泰雅族語配音是一大特色。蘇俊旭說明,除邀請族語老師培育配音員,因小朋友及部分族語配音員並非專業配音員,「所以先請專業配音員用中文錄製一遍,做為正式配音時情緒節奏表達的參考基準。」此外,劇中名詞如「花精公主」「鐵鋸魔」等難以精準翻譯成族語,還請部落耆老協助,進行最後的修訂與潤飾。
目前 《樹人大冒險》只有泰雅族語配音,為照顧到所有原住民族,計畫製作其餘15族語言的版本。
恩樂.拉儒亂指出,目前《樹人大冒險》只有泰雅族語配音,為照顧到所有原住民族,計畫製作其餘15族語言的版本。她表示,該劇不僅在部落及小學播映受到好評,之前赴新加坡參展也有買家詢問,「期待未來能售出海外版權。」
特別的是,冉色斯動畫今年1月在原文會的見證下,宣布與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全媒體原住民專班」簽署產學合作,提供實習名額,「表現優秀的學生,畢業後有機會直接留用。」冉色斯動畫執行長姚孟超說明,原住民族有寶貴豐富的歷史文化,很多故事值得挖掘,透過人才培育,未來能將原住民族的影視題材發揮得更好。
《樹人大冒險》第1集長度約25分鐘,製作經費200萬元;第2、3、4集各約15分鐘,每集150萬元。過去因預算有限,導致1年僅推出1集,如今因政策支持有了轉機。
原文會董事長瑪拉歐斯透露,原住民族委員會依「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核定3億元補助給原文會,這些資金將用於製作戲劇與動畫節目。《樹人大冒險》預計2年內再完成20集、每集約半小時。他強調,《樹人大冒險》為原視自製動畫節目奠定重要基礎,日後除持續開發兒少動畫,也會瞄準成人族群,發展更多類型的動畫作品。
原住民族題材有獨特性,如何融入更多族群的世界觀,讓內容豐富好看,是我們的目標。
「原住民族題材有獨特性,台灣還有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與新住民,如何融入更多族群的世界觀,讓內容豐富好看,且不讓其他族群觀眾有距離感,是我們的目標。」瑪拉歐斯表示,近來《斯卡羅》《八尺門的辯護人》等戲劇大受歡迎,造就新一波原住民族影視風潮。未來原文會將持續攜手台灣影視產業夥伴打造更多IP,擴大非原住民族受眾,以國際合製或共同投資的形式,拓展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的海外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