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存活率新曙光 卻隱藏癌友新困境!
肺癌已成為臺灣國病,肺癌中又以肺腺癌發生率最高,基因檢測發現有六成病人屬於EGFR基因突變。對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內科主任涂智彥醫師表示,目前都已經有很好的新標靶藥物可以治療,不僅療效極佳,副作用也比較少,當病人接受適當的標靶藥物治療,不但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延長存活期,也一再證實此治療方式,對肺癌病人來說宛如生命出現曙光。
涂醫師認為「除非病人能在腦轉前使用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因為進入腦部的濃度比較高,因此更能阻擋癌細胞進入腦部,降低腦轉移機會。」但受限於臺灣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的健保給付,必須等到病人腦轉移並限定某種特定基因突變才可給付,因此在腦轉移治療上,能符合健保特定給付條件的病人,推估可能不到10分之1,而能夠自費負擔起這樣龐大「預防性」醫療費用的病人,又幾乎微乎其微。
若沒有健保給付,病人自費會需要多少呢?涂醫師大概試算了一下,「初期治療需服1至2年的藥物,一個月大約自費10萬元,2年下來至少需要自備新臺幣220萬元。」新一代的標靶治療猶如救命的曙光,但背後龐大的醫療費,卻也再次將病人推入深淵,當被宣判確診後,無助的病人就像站在絕壁前,倒數著每一天。
肺癌存活率提升!醫師籲早肺晚肺治療都要兼顧
對於臺灣肺癌五年存活率逐年提升,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主任陳育民醫師也點出原因在於早篩早治的落實,但臺灣在精準醫療,尤其是晚期肺癌更需加把勁,「近幾年國健署積極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因此讓民眾面對肺癌的意識抬高,讓病人能及早發現並治療,存活率自然就提升了;而精準醫療則是對應在第三期跟第四期,甚至改善第二期病人壽命的關鍵。」陳醫師強調,若能將國健署推動的LDCT篩檢及針對晚期肺癌病人的精準醫療做好,兩個醫療方針互相配合,臺灣的肺癌治療效果才會更好。
在沒有健保給付下,病人必須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龐大醫療費用,也讓陳醫師無奈,「我們只能鼓勵病人,不要為了治病把家裡的錢花光,甚至欠債;更難過的莫過於病人最後不敵病魔,留下來的家屬還需要背負龐大債務,所以治療的前提一定要衡量家裡的經濟狀況。」
事實上,現今臺灣健保署所規定給付的資格 「腦轉移的第四期肺腺癌病人第一線治療」並不符合國際指引,以亞洲地區國家來說,日本、新加坡及中國都是全面給付,韓國也將比照國際指引給付。對此,涂醫師也表示,「我們確實跟不上,但在臨床上我們只能呼籲,面對一個對於腦轉移或一線治療效果比較好的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未來若能朝向一線的健保給付,才能跟得上國際,整體也能不輸給亞洲這幾個先進的國家。」
跟上國際指引讓病人無後顧之憂 臺灣還有段路要走
臺灣大學癌醫中心醫院楊志新院長補充,「我們癌症治療成績確實比日本、韓國差,因為他們都有給付,而很多新藥的研發都需要大量的使用數據,才能知道不足之處,才能有發展,如果我們只停留在前一代,根本沒辦法進步。」同時,也道出醫療悲歌,面對運氣不好又沒有給付可用的病人,似乎也只能自求多福。針對健保給付的財務壓力,涂醫師則認為,或許可參考過去達文西手術,採用「部分給付、部分自費」,能以補差額的方式,給病人有選擇空間,也不會因此而擠壓到其他病友的用藥給付。
健保給付對於肺癌的治療,猶如一個無底洞,但與同樣使用國家健保制度的亞洲國家相比,臺灣肺癌死亡率,不論數值或改善幅度均落後日、韓,若臺灣病人永遠都無法及時適切地使用到符合國際指引的藥物,不僅影響病人治療權益,未來臺灣在國際臨床試驗上的能見度也只會越來越低,進而損及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