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引述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中國高級分析師Amanda Hsiao的分析指出,中方藉馬英九訪中行,再次強重只有接受「兩岸同屬一中」的台灣人士,才有可能進行兩岸對話,等於是在向即將就任總統的賴清德施壓。
Amanda Hsiao認為,中國施壓策略旨在促使台灣即將上任的賴政府對中國採取更寬鬆的政治立場。
「北京利用習近平和馬英九的這次會面來強調其胡蘿蔔的可信度和持久性——北京對其朋友,無論是現任還是退休的朋友,都很好。它向世界各地的政治領導人發出信號,表明與北京交好是一項值得的長期投資。」
Amanda Hsiao表示,而對中國來說,馬英九的到來也是一種面向國內民眾的保證,即北京並未失去台灣人心,仍然有文化和歷史的淵源將兩岸聯繫在一起,民進黨並不代表台灣的主流觀點。
中國中心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Wen-Ti Sung)表示,北京之所以選在此時見馬英九,是為強調台灣和中國之間的共同文化根源,並向台灣新任政府施加壓力。
宋文笛指出,北京除了希望透過馬英九向賴清德政府施壓,也要藉著馬習二會向外界發出信號,即北京能夠善待友人,「胡蘿蔔」具有可信度和持久性,希望世界各地的政治領導人能與北京交好。另外,馬英九訪中行也表明北京目前的首要選擇仍然是通過贏得台灣民心實現和平統一,雖然兩岸緊張持續加劇。
《CNN》報導指出,中國官方媒體往往稱呼馬英九為「先生」,完全不提他曾是台灣總統。馬英九自詡此次訪中為友誼和平之旅,但馬英九的身分認同與台灣的主流民意越來越格格不入,台灣目前只有不到3%的民眾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不到10%的民眾支持立即或未來的兩岸統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不願意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宋文笛認為,馬英九希望以「唯一一位能夠與北京破冰的台灣領導人」定位自己,並以此鞏固自己的政治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