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營將國會改革法案視為第一張骨牌,若在野黨封鎖逐條討論的方法成功遂行,未來必將如法炮製,國會恐空轉四年,民進黨團如今剩下兩個倚仗,一是在議事程序上,因表決必輸,黨團必須回頭守護朝野協商機制,畢竟協商機制本就是為了保障小黨、撐出折衝協調空間而設計。正因如此,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在517衝突後,放軟態度公開對韓國瑜溫情喊話,期望韓國瑜這位「30年前的老同事」能「一句話一秒鐘救台灣」,強調只要韓宣布「休息協商」,就能讓之前還沒逐條討論的條文回到協商程序,好好討論。
此外,民進黨另一倚仗就是賴清德屢次強調的「民意為後盾」,只要透過朝野協商機制撐出論述空間,就有機會達成黨團幹事長吳思瑤所說「表決會輸,但論述一定要贏」。因為表決輸,後面還有釋憲程序可以救濟,而論述贏,民意累積自然能發揮牽制效果。
柯建銘表示,從民進黨1986年成立到2016年完全執政,30年來民進黨在立院表決一次都不曾贏,是因為有程序正義、有協商程序能充分討論,台灣民主才能持續往前走,如今立院連講話空間都沒有,實是民主悲哀。
民進黨立委沈伯洋在議場衝突後的直播節目中也提到,在院會廣泛討論階段,明明有51人登記發言,卻只有登記最前面的2個人完成發言,之後廣泛討論就被沒收,「我們從頭到尾都知道表決必輸,但為什麼不讓人好好發言、好好討論?」
至於「解散國會」近來頻被討論,部分綠營支持者認為,年初大選不少民進黨落選立委只差臨門一腳,若重選一次,或許可拿回國會過半,但黨內人士指出,雖然《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有解散國會機制,但發動權在立院,須先由立院對閣揆提不信任案,總統才能反過來下令解散立院;不信任案的立案與通過門檻是全體立委1/3連署、1/2以上贊成,姑且不論執政黨對同黨閣揆提出倒閣的合理性,51席民進黨團根本搆不到通過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