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影視作品的演職員表都會給予選角指導單獨的字卡,就像導演、攝影指導等人一樣。儘管如此,奧斯卡主辦單位、美國影藝學院始終不願設立獎項肯定這群幕後工作人員的付出與辛勞,直到今年2月主辦單位才從善如流,宣布將追隨艾美獎、英國電影學院(BAFTA)的腳步新增獎項。
這段路耗費漫長的30年才抵達終點,原因是早期好萊塢在片場制度下,每個片廠都有簽約的演員。當年以外型和既定印象挑演員,例如只要演過一次醫師角色,就可能一再飾演醫師,因此選角人員的工作不是那麼受到重視。
已故選角指導瑪莉安杜嘉蒂(Marion Dougherty)在紐約發跡,毫無相關背景的她,憑著直覺和看人的眼光,在劇場找演員,發掘了華倫比堤、金哈克曼、克里斯多夫華肯和勞勃瑞福等人,在選角這個行業建立一套標準。她慧眼找了達斯汀霍夫曼和勞勃杜瓦演出《午夜牛郎》,成功的選角卻因和導演不合,因此沒有列名演職員表。
後來導演湯姆唐納修以杜嘉蒂和《畢業生》的選角指導林恩史塔邁斯特(Lynn Stalmaster)為主角推出紀錄片《好萊塢選角大師》,外界終於了解選角指導的工作內容。但他們依然得不到部分導演的認可,理由是導演才有演員的任用權。
所幸隨著時代演進,導演與選角指導的關係已不可同日而語,好萊塢重量級導演都有長期合作的選角指導,例如馬丁史柯西斯和艾倫路易斯已合作35年,克里斯多夫諾蘭和約翰帕西德拉自《記憶拼圖》搭檔至今,說明上述導演都非常看重選角夥伴的價值和重要性。甚至認為選角指導等同導演的眼睛。
2012年,好萊塢資深選角指導大衛魯賓(David Rubin)成為美國影藝學院的主席,開啟奧斯卡設立最佳選角的契機。大衛魯賓參與選角的作品眾多,包括《天才雷普利》《英倫情人》等。他擔任主席隔年,美國影藝學院便在投票會員裡設立選角人員的分會,如此十多年來一步步為奧斯卡的選角獎項鋪路,終將在產業立下新的里程碑。